白翅浮鸥(英文名:White-winged Tern,学名:Chlidonias leucopterus),是鸻形目鸥科浮鸥属的鸟类。又称: 白翅黑海燕,小型水鸟,以其独特的黑白相间羽毛而著称。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内陆淡水环境中,包括欧洲东部、俄罗斯乃至中国东北部。繁殖季节时,成鸟展现出醒目的黑白对比羽毛,而在非繁殖季节则呈现灰白相间的外观。主要栖息于淡水湖沼和河流附近。
外形特征:成年白翅浮鸥在繁殖期拥有鲜明的黑白对比羽毛,头部、颈部及肩胛区为黑色,与白色臀部、尾巴形成强烈对比。翅膀主要为白色,内翼部分为灰色,带有棕色尖端的覆羽。非繁殖期,大部分黑色部位被白色或淡灰色替代,仅保留少量黑色羽毛,下体为白色或淡灰色。幼鸟背部黑色,翅膀银灰色,与白色腰部形成鲜明对比,肩部羽毛具有黑色斑纹。喙红色偏黑,腿红亮至暗红。
鸣叫特征:白翅浮鸥在繁殖期间最为嘈杂,会发出响亮的‘krek’、‘kerr’或‘kreek’声,当兴奋或受惊时尤为明显。叫声比黑浮鸥更加嘶哑和滑音,不如后者尖锐。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内陆的淡水湖泊、沼泽、稻田等环境,从北极森林到地中海均有分布,最高可达亚美尼亚的2000米。觅食时,它们不会像典型燕鸥那样潜水,而是缓慢飞行于水面,捕捉漂浮的食物和飞行中的昆虫。迁徙时,它们会经过多种生境,从内陆湖泊到岩石海岸、水库、泻湖和红树林沼泽。夜间常栖息于淹水树木的露出枝条或木桩上。
生长繁殖:繁殖期一般在4月至8月,主要集中在6月。它们在小型群体中繁殖,每群由3至100对组成,通常为20至40对,偶尔超过100对。巢筑于30至120厘米深的水面上,由浮游植被构成,巢间距广泛,约10至30米,偶尔近至2.5米。每窝产卵2至3枚,平均2.8枚,孵化期18至22天,雏鸟背部呈淡褐色,饰以黑色条纹,腹部颜色较浅,带有少量深色斑点,眼周有一淡色斑块,约20至25天后离巢。
区别辨识:非繁殖期的白翅浮鸥与黑浮鸥的区别在于,白翅浮鸥的白色颈环更完整,头顶黑色较少,杂斑较多,黑色耳覆羽将黑色头顶与浅色腰部隔开。在重叠分布区域,白翅浮鸥的幼鸟可通过背部的暗色与较亮的上翼和白色臀部的对比,以及肩部的黑色标记,与黑浮鸥区分开来。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覆盖欧洲内陆中南部、东部和伊拉克至俄罗斯东南部、中国东北部和西伯利亚中北部。非繁殖区延伸至非洲沿海和内陆北部和南部、撒哈拉沙漠、亚洲东南部、中国东部、菲律宾、印尼群岛、新几内亚沿海和澳大利亚。
其他:白翅浮鸥与黑浮鸥之间存在杂交现象,已在瑞典和荷兰有记录。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白翅浮鸥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