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枕燕鸥(英文名:Black-naped Tern,学名:Sterna sumatrana),是鸻形目鸥科燕鸥属的鸟类。中型长翅长尾的燕鸥,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的太平洋及印度洋海域。其显著特征为雪白的羽毛,仅枕部有一条细黑纹,黑色嘴喙细长。广泛分布于西南太平洋及印度洋岛屿,偶尔在马来西亚水域数量减少。在中国大陆,黑枕燕鸥在海南岛和台湾为留鸟,而在浙江、福建、广东、香港则为夏候鸟。
外形特征:黑枕燕鸥体长约33-35厘米,体重97-120克,翼展约66厘米。头部和背部雪白,枕部有黑色细纹,从眼睛延伸至颈后,形成鲜明对比。背部浅灰色,尾部分叉深,外侧初级飞羽有黑色边缘。下体白色,有时略带粉红。嘴喙黑色,偶尔尖端微黄,腿黑色。非繁殖期成鸟相似,但枕纹较淡。幼鸟头部呈淡褐色,点缀灰色或黑色,背部淡灰色,有黑色V字形图案,缺乏下体粉色调。
鸣叫特征:鸣声为尖锐的‘grrri’声。
生活习性:黑枕燕鸥偏好小而岩石密集的珊瑚和沙质离岸岛屿、礁石、沙洲和岩石沙洲。在环礁泻湖和近岸捕食,偶尔在开阔海域活动。主要食物为小型鱼类,如鳀鱼、飞鱼、鲱鱼和鲻鱼等,通过浅水俯冲捕鱼或在水面掠食。在大堡礁北部,主要在礁石附近觅食,80%的觅食活动距离巢穴2公里以内。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印度和波利尼西亚为5月,在印度洋为9月至11月(在查戈斯群岛可能更长),在菲律宾为7月,在澳大利亚东北部为9月,在南大堡礁为11月至12月。通常形成5-20对的小群落繁殖,有时多达200对。巢筑于沙中(澳大利亚)或珊瑚岸的砾石或凹槽中,靠近高潮线。巢中产卵数为1-3枚,平均孵化期为21-23天。雏鸟白色至黄色,有黑色标记和黑色斑点,红色或橙色嘴喙和腿脚。成鸟会保护雏鸟免受天敌侵害。
区别辨识:黑枕燕鸥与白眉燕鸥、红燕鸥及凤头燕鸥容易混淆,但可以通过枕部的黑色细纹和飞行姿态加以区分。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分布于非洲、远东、澳新界,从塞舌尔至库克群岛(波利尼西亚东部)。非繁殖区主要在印度洋和南太平洋。在中国大陆,黑枕燕鸥在海南岛和台湾为留鸟,而在浙江、福建、广东、香港则为夏候鸟。
其他:黑枕燕鸥在马来西亚水域的数量已降至不足2000对。在印尼,它是最常见的海鸟之一,有大约50个已知的繁殖地点,每个地点最多可达100对。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黑枕燕鸥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黑枕燕鸥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