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燕鸥(英文名:Sooty Tern,学名:Onychoprion fuscatus),是鸻形目鸥科褐背燕鸥属的鸟类。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海域的中型海鸟。其显著特征为通体黑褐色,前额具白色斑块,尾部深叉。乌燕鸥几乎终生在海上活动,仅在繁殖期登陆偏远的珊瑚岛或沙洲。其种群数量庞大,估计全球有6000万至8000万只,但局部地区因人类干扰、栖息地破坏和外来捕食者而减少。
外形特征:乌燕鸥体长36–45厘米,翼展82–94厘米,体重约200克。成鸟繁殖羽通体黑褐色,头顶至背部黑色,前额有白色斑,腹部白色,尾羽深叉,外侧尾羽具白缘。非繁殖羽与繁殖羽相似,但头部羽毛具白缘。幼鸟通体烟褐色,具白色或棕色斑点,腹部灰色。雌雄外形相似,雄鸟略大。
鸣叫特征:乌燕鸥在繁殖群中极为喧闹,昼夜均可发出叫声。最典型的叫声为“wideawake”声,常用于配偶或亲鸟与幼鸟之间的联系,声音响亮且重复。其他叫声包括警告声“wup”、求偶时的“chuckle”及群体鸣叫“yah-yah-yah”等。叫声在群体中具有识别和定位功能。
生活习性:乌燕鸥是典型的热带海洋性鸟类,常年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极少靠近陆地。非繁殖期几乎完全在空中活动,甚至可在飞行中入眠。觅食方式主要为“点水式”捕食,从空中掠过水面捕捉小鱼或头足类,常随金枪鱼等掠食性鱼类活动。觅食范围通常距离繁殖地不超过80公里。
生长繁殖:乌燕鸥在热带偏远岛屿上繁殖,繁殖期因地区而异,通常为每年一次。集群繁殖,密度极高,每对产卵一枚,卵产于沙地或稀疏植被中,无巢结构。孵化期约28–30天,由双亲轮流孵化。幼鸟约8–10周后可飞行,但仍依赖亲鸟喂食数周。首次繁殖年龄为4–10年。
区别辨识:乌燕鸥与同属的褐翅燕鸥和灰背燕鸥相似,但乌燕鸥背部颜色更深,腹部无灰色胸带,尾羽白缘较窄,飞行时翼下覆羽为白色,初级飞羽为黑色。幼鸟与成鸟差异明显,通体烟褐色,具白色斑点。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
地理分布:乌燕鸥繁殖于全球热带海域的岛屿,包括加勒比海、夏威夷群岛、印度洋、西太平洋和中太平洋的珊瑚岛。非繁殖期则广泛分布于热带洋面,偶因风暴被带至温带地区。中国南海诸岛亦有分布记录。
其他:乌燕鸥被认为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热带海鸟之一。其英文名“Wideawake”源于其繁殖群中持续不断的叫声。该鸟种曾被归入Sterna属,后基于分子系统学研究移至Onychoprion属。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乌燕鸥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乌燕鸥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