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额燕鸥(英文名:Yellow-billed Tern,学名:Sternula superciliaris),是鸻形目鸥科小燕鸥属的小型燕鸥。在南美洲的大型河流与湖泊边广泛分布,以其黄色的喙和额头上的白色斑块而闻名。
外形特征:体长约23厘米,体重介于40至57克之间。具有结实的黄色喙,喙端无黑色尖端。繁殖季节时,头部有广泛的黑色冠羽和一个小的白色前额斑点。非繁殖季节,头部主要为白色,带有深色面罩。亚成鸟的喙为黄色带暗褐色尖端,上颌基部暗色,冠羽灰褐色带黑色条纹。幼鸟的前额、眉纹和冠羽呈赭色,有深色条纹和深色耳侧区;上体灰褐色,有淡色斑点,每根羽毛有深色亚端斑点;有暗色腕带。
鸣叫特征:叫声包括短促鼻音的'kuk'声和略长些的沙哑'rreh'声,通常以松散的系列重复。互动时,会发出一系列更急促的三音节音符,'chee-chee-chew'。
生活习性:栖息于宽阔的河流边,主要在河岸沙滩和湖边筑巢,常与黑燕鸥和大嘴燕鸥混群。觅食时,主要在大型河流的浅滩上空盘旋,常聚集在支流入口处。在巴西,主要沿内陆河流和湖泊繁殖,偶尔在海岸河口繁殖;在阿根廷沿乌拉圭河、巴拉那河和皮尔科马约河至布宜诺斯艾利斯东北部繁殖;在乌拉圭常见于湖泊和河流,沿海岸线较少见。非繁殖季节,主要出现在海岸和河口,也在各种水体中,从稻田到咸水泻湖。
生长繁殖:繁殖时间在11月(苏里南)、12月(乌拉圭)、7月(秘鲁),取决于旱季河流沙滩的暴露。每群最多20对,更常见的是3-10对,巢间距宽,常超过50米,经常单独筑巢。每窝产2-3枚卵,平均1.94枚。生产力为1.04/巢,洪水是卵损失的主要原因。
区别辨识:与小白额燕鸥的区别在于喙的形状和颜色,以及翅膀上更广泛的暗色部分。亚成鸟和幼鸟的特征也与最小燕鸥不同,尤其是喙的颜色和腕部的暗色带。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大型河流区域,从秘鲁东北部、哥伦比亚北部和中部、委内瑞拉北部、圭亚那地区延伸至阿根廷东部。在非繁殖季节,它们也可能出现在海岸、河口和各种水体中。
其他:其迁徙模式主要沿着河流谷地到达海岸,非繁殖个体在那里聚集。太平洋海岸的记录极为罕见。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南美白额燕鸥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南美白额燕鸥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