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凤头燕鸥(英文名:Chinese Crested Tern,学名:Thalasseus bernsteini),是鸻形目鸥科凤头燕鸥属的鸟类。又名: 黑嘴端凤头燕鸥、神话之鸟,是鸥科凤头燕鸥属的极度濒危物种。全球数量估计不足100只,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沿海的少数岛屿上,如浙江和福建。体型较小,羽色较淡,外侧初级飞羽颜色更黑,头顶黑色延伸至喙基部,喙尖橙黄色。
外形特征:中华凤头燕鸥体长38至43厘米,体重240至320克,翼展约94厘米。拥有长而细的体型,短冠和叉状尾,外观与较小、羽色较浅的T. bergi相似。繁殖期成鸟头部全黑,具蓬松的冠羽。非繁殖期成鸟喙尖橙黄色带黑,额头、前额和眼上方白色,从眼睛到颈背有黑色面罩。飞行时,黑色的初级飞羽与白色的翅膀形成鲜明对比。背部、尾巴和上尾覆羽与非常浅灰色的肩部和上翅同色。幼鸟似非繁殖期成鸟,但上翅有两条棕色内侧条纹。
鸣叫特征:叫声包括高音滚动的“keerrick”声和较低音的摩擦叫声,与大凤头燕鸥的叫声类似但音调更高。
生活习性:中华凤头燕鸥栖息于海岸岛屿,主要活动在沿海和海上环境。其迁徙模式显示,它们可能迁往热带地区,如中国东南部、菲律宾、北婆罗洲、泰国南部和哈马黑拉岛。它们在繁殖季节内觅食距离繁殖岛屿约5公里范围内,主要以小鱼和幼鱼为食。
生长繁殖:中华凤头燕鸥在浙江的九山和五指山群岛繁殖,繁殖季节从5月底至8月底。通常在大型大凤头燕鸥群落中的小型无人居住岛屿上筑巢。监测的巢穴中,每次产一卵,孵化期22至28天,雏鸟离巢期31至35天。雏鸟随后会加入大凤头燕鸥的雏鸟群。繁殖成功率可达100%。
区别辨识:与大凤头燕鸥相比,中华凤头燕鸥体型更小,喙更粗壮,具有明显的颌角,喙橙黄色带宽黑尖,背部更浅的灰色。与小凤头燕鸥的区别在于,中华凤头燕鸥具有白色臀部和更浅的灰色肩部。
保护现状:IUCN:CR(极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浙江和福建附近的岛屿。非繁殖区域包括菲律宾、婆罗洲、哈马黑拉岛(印尼摩鹿加群岛北部)和印尼斯兰岛(印尼摩鹿加群岛中东部,记录极少)。在中国大陆,曾在山东繁殖,但可能已灭绝。
其他:中华凤头燕鸥的恢复项目自2013年起在九山岛启动。2016年,首次在韩国发现中华凤头燕鸥繁殖,这是首次在沿海中国以外的地方发现它们繁殖。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中华凤头燕鸥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中华凤头燕鸥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