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脸针尾鸭(英文名:White-cheeked Pintail,学名:Anas bahamensis),是雁形目鸭科鸭属的鸟类。潜水鸭。首次由卡尔·林奈在其1758年的《自然系统》第10版中以当前学名描述。主要特征为深褐色的头帽和后颈,鲜明的白色脸颊和喉咙,铁灰色的鸟喙在嘴角处有亮红色斑块,与它所处的生态环境中的任何其他鸭类都不相同。广泛分布在南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和北美的巴哈马群岛。
外形特征:成年白脸针尾鸭体长38至51厘米,雄鸟体重440至693克,雌鸟体重395至650克。两性相似,都具有深褐色的头冠和颈背,白色脸颊和喉咙,上体中等褐色,下体淡褐色并带有黑色斑点,尾羽和尾覆羽为浅色,尾羽长而翘起,翅膀上有绿色光泽的翼镜,翼镜边缘有狭窄的黑色带纹和更宽的淡色边缘。喙为暗蓝灰色,底部有红色斑点,腿和脚为暗灰色,眼睛呈红到红棕色。雄鸟没有换羽期,雌鸟略显暗淡,尤其是头冠和背部,尾部较短,喙上的红色斑点较小且色彩不那么鲜艳,幼鸟与雌鸟相似,但翼镜光泽度较低,头顶和背部为灰褐色,喙上的斑点颜色也较暗淡,眼睛为棕色。
鸣叫特征:在求偶、警报或配偶间接触时,雄鸟会发出上升的‘bzzzzzz’声,而在‘下上’展示时会发出响亮的双音节哨声;雌鸟则会发出典型的呱呱声,包括当与配偶分离时发出的4至8个音节的‘渐弱’叫声,以及在刺激雄鸟交配时的一系列‘rrr-rrr-rrr’声,以及在‘排斥’展示时的嘶鸣声和在与雄鸟接触时的低沉‘呼噜’声;雏鸟发出低沉的啾啾叫声。
生活习性:白脸针尾鸭主要栖息在咸水湿地,包括红树林沼泽、小型池塘和泻湖,甚至使用比海水更咸的水域。它们也会出现在稻田中,特别是在古巴。它们通常在海拔2500米以下的地方活动,偶尔更高。在巴哈马群岛,最常出现的无脊椎动物包括岸蝇幼虫、盐水虾、水黾、沙蚕、水生线虫和蚊子幼虫。它们通过潜水、头部浸入和倒立在浅水中觅食,也会捕捉飞行中的盐水蝇。主要食物来源包括水生植物的种子、芽、叶和茎,以及各种水生无脊椎动物。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因水位和降雨量而异,主要在巴哈马群岛北部的2月至6月,但在南部巴哈马群岛则不太规律,与降雨量的关联性不大。在波多黎各全年都有繁殖记录,峰值在4月和7月。巢由灰色绒毛、树枝和叶子构成,位于靠近水源的低矮密集植被中,可能包括红树林。一窝产卵5至12枚(通常6至10枚)淡黄色或奶油色的蛋,孵化期约为25至26天,仅由雌鸟独自孵化,雄鸟守护。雏鸟出生时面部、颈部和眉纹为黄色,眼后有一条黑线延伸至颈背,头顶部和上体为深褐色,背部有两条白色线条,下体为淡黄色,喙为蓝灰色,基部有粉红色晕染,出生一天重17至27.5克。幼鸟完全由雌鸟照顾,约在45至60天大时离巢独立。
区别辨识:白脸针尾鸭的辨识特征在于其独特的白色脸颊和喉咙,与深褐色的头冠和颈背形成鲜明对比,以及其翼镜的绿色光泽。与它所处生态区域内的其他鸭类有显著区别。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虽然分布零散但相当普遍和广泛。巴哈马亚种(bahamensis)曾经在整个西印度群岛(南至巴巴多斯和瓜德罗普岛)广泛分布,但现在在大多数岛屿上变得罕见或不常见,总体估计数量仅为75,000只。在巴哈马群岛(如阿巴科、安德罗斯和大因纳瓜岛)由于稻作农业的引入,数量有所增加,但仍保持局部常见状态。数量下降归因于过度猎杀和鼠类、獴、浣熊、野猫和猪等天敌对巢穴的掠食。加拉帕戈斯亚种(galapagensis)数量估计为几千对(可能只有2000至5000只),被列为濒临灭绝。南美大陆的rubrirostris亚种估计有100,000至1,000,000只个体。
地理分布:白脸针尾鸭广泛分布在南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包括巴哈马群岛。在南美洲,它们可以在盐水湖泊、河口和红树林沼泽中找到。在北美洲,它们主要出现在巴哈马群岛。
其他:在欧洲,白脸针尾鸭很受野生鸟类收藏者的欢迎,逃逸的个体经常在半野生状态下被观察到。还有一种银色变异种(leucistic variant),在养鸟界被称为银色巴哈马针尾鸭。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白脸针尾鸭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白脸针尾鸭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