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黑嘴鸥

Black-billed Gull Chroicocephalus bulleri

新西兰黑嘴鸥(英文名:Black-billed Gull,学名:Chroicocephalus bulleri),是鸻形目鸥科彩头鸥属的鸟类。属于近危物种,仅分布于新西兰,约25万年前其祖先从澳大利亚迁徙而来。体型适中,身长35-38厘米,翼展约90厘米,体重约230克,头部、身体和部分翅膀呈白色,背部和翅膀银灰色,翼尖带有黑色边缘。

外形特征:新西兰黑嘴鸥的头部、躯干和尾部为白色,翅膀和肩部为淡灰色,翼尖具有细窄的黑色边缘。成鸟的喙长而纤细,呈黑色,腿色通常为黑色或暗红色,但在繁殖季节晚期变为亮红色。非繁殖期成鸟喙基部有红褐色调,幼鸟喙为浅粉色,尖端深色,腿粉红色。眼环颜色随季节变化,通常黑色,但在某些时期可能呈现橙红色或红色。

鸣叫特征:叫声多样,包括短促的嘶哑尖叫“krrreh”和更加强烈拉长的“krrreeah”,可以单独发出或以松散系列形式发出,尤其是在繁殖群体附近叫声更为频繁。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新西兰南岛的交错河流床、湖泊、公园、湿润草地、牧场和耕地。繁殖期以外,它们常在海岸、河流、湖泊边活动,也会在农田觅食和城市垃圾堆中寻找食物残渣。它们以蚯蚓、昆虫、小鱼和水生无脊椎动物为主食,群居觅食,跟随耕作机具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偏好在湿润草地和牧场进食。

生长繁殖:繁殖期始于8月沿海岸开始,9月中旬占领巢址。群落同步筑巢,巢由小树枝构成,内铺草料。通常产卵2枚(1-3枚),双亲共同孵化,孵化期20-24天,孵化期间蛋不会被弃置。孵化后,家庭可能因干扰而在一天内离开巢穴。雏鸟识别父母的叫声,约26天后离巢。最早可在2岁繁殖,但通常在3-4岁。

区别辨识:银鸥相比,新西兰黑嘴鸥的喙更长更细,翼尖黑色部分较少,整体色调更浅。幼鸟与成鸟相似,但冠羽、背部和翅膀上有淡棕色羽尖,次级飞羽上有更多黑色斑块。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过去20年,南岛某些河流上的繁殖鸟数量下降高达90%,北岛的小型繁殖群虽有增加,但不足以弥补南岛的损失。总数量估计约为100,000只,但需重新评估。

地理分布:繁殖区主要位于新西兰南岛的交错河流系统,北岛也有少量繁殖点。非繁殖期大部分移至北岛南部和南岛北部的海岸线,偶尔出现在斯图尔特岛和斯内尔斯群岛。

其他:新西兰黑嘴鸥在20世纪因农业活动的扩展而数量增加,因其帮助控制害虫。然而,栖息地受到外来植物(如紫花苜蓿)过度生长、人类休闲活动、水电开发、水和砂石开采的影响,以及鼠类、鼬类和野猫的捕食威胁。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新西兰黑嘴鸥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新西兰黑嘴鸥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