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燕鸻(英文名:Small Pratincole,学名:Glareola lactea),是鸻形目燕鸻科燕鸻属的鸟类。又称小印度燕鸻或小燕鸻,体型较小。其主要特征为软灰褐色的羽毛,喉部带有淡褐色斑纹,黑色眼眶,飞行时展现出黑白相间的翼型。分布于印度、巴基斯坦西部、斯里兰卡、泰国、老挝、柬埔寨及中国南部的云南等地,偏好河流、湖泊附近的沙地或石滩作为栖息地。
外形特征:灰燕鸻体长约16.5至19厘米,翼展42至48厘米。上体呈淡沙灰色,头部前额偏棕色,眼眶黑色,臀部及尾基白色,尾端有一黑色横带;翅膀上部黑色,与淡色覆羽形成鲜明对比,次级飞羽白色边缘;腹部淡红褐色渐变为白色,下腹和尾下覆羽更白;下翼黑色,次级飞羽和内侧初级飞羽上有白色条纹;喙黑色,基部稍带红色;腿色从暗灰色到黑色。成鸟非繁殖季节颜色较淡,失去黑色眼眶。与相比,头部更单一,下翼颜色更深。幼鸟背部有斑点和鳞片状花纹,腹部有淡棕色斑点和条纹,喙全黑。
鸣叫特征:发出粗糙的、向下滑音的短促“chirrrt”声,频率为1至2秒1至2个音符,以及在飞行中的高音滚动“prrip”或“tiririt”声,以及孵卵时的短促“tuck-tuck-tuck”。广告叫声类似白额燕鸥,上升的“temik-temik-temik”声。
生活习性:灰燕鸻偏好栖息在大河流沿岸的沙地和石滩上,也可见于附近的沼泽和农田地带,非繁殖期则会出现在河口和海边的小水塘旁的沙地上。常集群活动,飞行敏捷快速,尤其黄昏时飞行最为活跃,与雨燕和蝙蝠一同捕猎,直至天黑。它们在地上奔跑觅食,食物主要为昆虫,偶尔也会捕食小型甲壳类和软体动物。主要在水面和沼泽地上空飞翔捕食,也会在地上追捕猎物。
生长繁殖:繁殖期通常为3月至5月。在大的河边裸露的沙地或沙石地上营巢,常成群繁殖,仅在沙地上刨一个浅坑,有时垫有少许枯草。每窝产卵2至4枚,卵色为灰色、淡绿色、沙皮黄色或橄榄绿色,带有小的红褐色斑点。由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化,野外数量不多,应注意保护。
区别辨识:与相比,灰燕鸻头部图案更简单,下翼颜色更深。幼鸟背部斑点和鳞片状花纹明显,腹部有淡棕色斑点和条纹。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总估计数量在1万至10万只之间。物种似乎能够在较大范围内以相当数量生存,对人类干扰有相当容忍度。
地理分布:繁殖于喜马拉雅山脉东侧的河流至斯里兰卡,向东经尼泊尔、不丹、中国南部的云南至越南。非繁殖期分布至其他水体类型。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等地。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灰燕鸻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