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燕鸻(英文名:Australian Pratincole,学名:Stiltia isabella),是鸻形目燕鸻科澳洲燕鸻属的鸟类。中型、细长的燕鸻。主要繁殖于澳大利亚内陆,广泛分布于该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迁徙至澳大利亚北部、新几内亚、苏拉威西、婆罗洲等地过冬。全球数量估计约为60,000只。
外形特征:体长19-24厘米,翼展50-60厘米,体重55-75克,拥有细长的腿、尖锐的翅膀和弯曲的短喙。繁殖期头部、颈部、胸部和上体呈沙褐色渐变,翅膀尖端黑色,黑眼纹,白色下巴和喉咙,沙褐色胸部,鲜红的喙基部黑色,虹膜深棕色,灰黑色的腿和脚。非繁殖期羽色较淡,黑眼纹模糊,喙基部颜色较浅,上体灰褐色带沙黄色边缘,喉咙有暗色斑点。幼鸟羽色类似非繁殖期成鸟,但呈较浅的沙黄色,缺乏黑色眼纹,前额、头顶和颈背有深褐色条纹,喙灰黑色,基部微红。
鸣叫特征:发出类似燕鸥的颤音“quirree-quirree”或“quee-quee”,还有清脆的“weetweet”,重复多次,以及接触时的哀婉“tsoo wee”。
生活习性:栖息于树少、开阔的平原、草地、黏土盆、碎石地带,常见于澳大利亚干旱和半干旱区域。主要以昆虫、蜘蛛和蜈蚣为食,通过在空中或地面捕捉猎物。白天活跃,高峰活动时间在黎明和黄昏,需要频繁饮水。群居迁徙,迁徙期间持续发出叫声。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从8月至次年1月,最活跃在9月至11月。在小而松散的群体中筑巢,巢通常位于开阔地带的裸露、石质地面,偶尔有浅坑,周围可能环绕着小石头和干植物材料,距离水源不超过2公里。每窝产2枚蛋,偶尔1-3枚,孵化期18-21天,双亲共同孵卵。雏鸟出生时重约5克,上体泥色带黑色图案,前额有淡褐色条纹,翅膀上有淡褐色斑块,下体淡蜂蜜色渐变为腹部的白色,喙黑色下颚粉色,腿粉灰色。幼鸟可能使用兔洞躲避危险,或在灌木下避难,由双亲喂养和保护,成鸟会在巢边表演断翅展示,孵化后3-4周离巢,最长可达五周。巢穴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乌鸦、引入的狐狸、蛇和蜥蜴的捕食。
区别辨识:比普通燕鸻更纤瘦、体型略小、腿更长。幼鸟和换羽期的个体可能与普通燕鸻混淆,但可通过较淡的沙黄色羽色、缺乏黑色眼纹、深褐色头部条纹、灰黑色喙和微红基部进行区分。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于澳大利亚热带至亚热带开阔平原,从西澳大利亚北部到昆士兰州西部和新南威尔士州中部;非繁殖期分布至爪哇、苏拉威西地区、小巽他群岛、中南部马鲁古群岛和新几内亚地区(除北部以外)。
其他:在印尼,该物种可能会被狩猎。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澳洲燕鸻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澳洲燕鸻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