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色走鸻

Cream-colored Courser Cursorius cursor

沙色走鸻(英文名:Cream-colored Courser,学名:Cursorius cursor),是鸻形目燕鸻科走鸻属的鸟类。名称源于拉丁语cursor,意为‘跑者’,反映了其在中东和北非干燥开阔的半沙漠地区快速奔跑捕食昆虫的生活习性。体羽呈沙色,腹部渐白,头部灰蓝,具黑眼纹和白眉纹,飞行时可见黑色翼下和翅膀前端,与沙色身体形成鲜明对比。

外形特征:沙色走鸻高约19至24厘米,体重在102至156克之间,翼展51至57厘米。体羽上部为淡沙色或沙红褐色,有醒目的黑条纹从眼后延伸至颈背,由上方的白色条纹框住;下体淡沙色,下腹白色;翅膀上有黑色初级飞羽和覆羽,与沙色次级覆羽和次级飞羽形成强烈对比;翼下黑色,次级飞羽边缘有窄白边;喙黑色;腿和脚为黄白色。幼鸟上下的羽毛细碎斑驳,呈沙色和黑色相间,头部图案不显眼;主翼羽尖端沙色。不同亚种在色彩深浅、腹部暗色范围以及体型上有所区别。

鸣叫特征:发出尖锐的管状‘wit’或‘krit’声,常在飞行中反复鸣叫,同时也会发出粗糙的‘hark’或‘praak’声,同样在飞行中频繁重复,还有喂食时的‘wut-quoi’声,以及成鸟带雏时的‘qua qua’或‘cluck’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温暖至炎热的沙漠和平沙漠,包括石质和沙质地带,海拔通常低于800米,但记录到高达2400米。在以色列的W Negev沙漠冬季可见,冬季沙特阿拉伯数量增加,可能从中东迁入。繁殖期在北非主要为2月至6月,毛里塔尼亚、以色列和伊朗等地,阿拉伯地区2月至4月,土库曼斯坦5月至7月,巴基斯坦4月,约旦4月至5月,加那利群岛2月至5月,佛得角群岛9月至5月,塞内加尔12月至5月,索科特拉岛9月至7月。部分个体可能一年两次繁殖。以昆虫为主食,包括甲虫、蝗虫、白蚁、蟑螂、蛆虫、蚂蚁、臭虫、苍蝇,也吃软体动物、蜘蛛、等足目、蛛形纲、种子,偶尔小蜥蜴和蜗牛。在地面奔跑并停下觅食,有时会用喙挖掘食物,接近村庄或沙漠道路,取食被猫粪吸引的昆虫或寻找路杀昆虫。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主要为2月至6月,筑巢于裸露地面的浅坑中,通常产两枚蛋,偶尔三枚,蛋壳颜色为奶油色或淡黄色,密集点缀着棕色斑点,平均尺寸34.7毫米×27.1毫米,孵化期18至19天,双亲共同孵化。雏鸟羽色细碎斑驳,沙红褐色与白色相间,头顶有暗色条纹,下体白色,胸羽沾染沙色,偶尔更暖色调。成鸟会假装孵卵以分散观察者的注意力,避免接近雏鸟;雏鸟约26至30天离巢。

区别辨识:与同属其他物种的区别在于苍白的腹部,与其余下体部分缺乏明显的对比。幼鸟与成鸟的羽毛花纹不同,头部图案不明显。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全球范围内似乎稳定,但在欧洲中部的迷鸟记录减少可能指示自上个世纪以来数量下降。土耳其仅限于东南部,总繁殖数量相对较小;黎巴嫩最近确认繁殖,数量也少。阿拉伯种群估计保守地有4万对,其中卡塔尔30对,阿联酋100对,大部分在沙特阿拉伯北部和中部,索科特拉岛密度最高,估计有500对。在约旦Azraq沙漠国家公园报告有数百对,以色列也有几百对,但在20世纪叙利亚显著减少。

地理分布:分布于加那利群岛、佛得角群岛、北非、西亚。繁殖区包括中东从土耳其东南部至索科特拉岛、伊朗和土库曼斯坦西部至印度西北部最远区域。在印度、阿拉伯半岛和撒哈拉沙漠南部边缘过冬。在芬兰、爱尔兰和英国等非繁殖区极为罕见。

其他:在非洲西部毛里塔尼亚17°N至18°20’N之间23个地点记录繁殖季节出现。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沙色走鸻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沙色走鸻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