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颈瓣蹼鹬(英文名:Red-necked Phalarope,学名:Phalaropus lobatus),是鸻形目丘鹬科瓣蹼鹬属的鸟类。小型鹬类,广泛繁殖于北美洲和欧亚大陆的北极地区。以独特的水中旋转捕食无脊椎动物而闻名,雌鸟比雄鸟色彩更为鲜艳,头部、颈部和胸部呈深灰色,颈侧有红色斑块,身体其余部分带有黄褐色条纹。在非繁殖季节,上体转为灰色,下体白色,耳部有黑色斑点,背部有条纹状图案。分布于低北极至亚北极的霍拉尔克特苔原和高山苔原,冬季则迁徙至热带和亚热带海域。
外形特征:红颈瓣蹼鹬长约18厘米,具有独特的分叉趾和纤细的喙。繁殖期雌鸟上体深灰,颈侧有醒目的红色斑块,雄鸟则较为暗淡。非繁殖期成鸟上体灰色,下体白色,背部有条纹,耳部黑色斑点明显。幼鸟背部灰色,腹部淡色,眼周有黑色斑块。
鸣叫特征:红颈瓣蹼鹬发出尖锐的'whit'或'twit'声。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北极苔原,迁徙时经过内陆湖泊或海洋,冬季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度过。常在小群中活动,但在秋季迁徙期间可形成大规模群体。以浮游生物为食,通过在水面快速旋转搅动水体,使猎物浮至水面。
生长繁殖:繁殖于北极苔原,雌鸟比雄鸟大且色彩鲜艳,负责追求和争斗雄鸟。雄鸟负责筑巢、孵卵和育雏,而雌鸟可能会寻找多个配偶。巢建在小土堆的凹陷处,通常产四枚橄榄色带斑点的卵,孵化期约20天,雏鸟孵化后20天即可飞行。
区别辨识:与细嘴瓣蹼鹬相比,红颈瓣蹼鹬体型较小,嘴更细长,背部有金色条纹。在非繁殖期,与灰瓣蹼鹬的区别在于嘴更细,背部颜色更深,有明显的黑色耳部斑点。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于格陵兰南部、冰岛、苏格兰(罕见)、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北极和亚北极俄罗斯至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和司令官岛;阿留申群岛、北极和亚北极阿拉斯加和加拿大。非繁殖期分布于阿拉伯海、波斯湾、孟加拉湾;印度尼西亚群岛海域、新几内亚北部和西部、俾斯麦群岛;以及北美太平洋沿岸至墨西哥西部和中美洲至秘鲁和加拉帕戈斯群岛。
其他:红颈瓣蹼鹬已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红颈瓣蹼鹬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红颈瓣蹼鹬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