翘嘴鹬

Terek Sandpiper Xenus cinereus

翘嘴鹬(英文名:Terek Sandpiper,学名:Xenus cinereus),是鸻形目丘鹬科翘嘴鹬属的鸟类。中等体型的灰色鹬类,以其长而上翘的嘴和独特的灰背白腹外观著称。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冬季迁至非洲、亚洲南部及澳大利亚等地。在中国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外形特征:体长22-25厘米,重50-126克,翼展57-59厘米。特征鲜明,嘴长而明显上翘,腿短呈橙黄至绿黄色;上体灰褐色,羽翼中心几乎黑色,尤其在肩羽处更为突出;头部、颈后、脸颊及胸侧有条纹;翅膀边缘宽阔,白色明显,无翼带。雌鸟平均体型略大。非繁殖季节成鸟色彩较为平淡,上身棕灰色,头较淡;幼鸟似繁殖成鸟,但上体更暗更棕,带有窄边的浅黄色边缘;肩羽黑色线条不那么显著。

鸣叫特征:被认为是全年非常善于鸣叫的鸟。鸣唱是一系列富有旋律的变音三音节哨声,被描述为‘per-rrrr-EEEEE per-rrrrr-EEEEE’;接触和飞行时发出柔和而悠扬的‘hühühühü’声,比相似的中杓鹬叫声更柔和、更悠扬;警报时发出悠扬的‘to-li’或‘wee-we’声,或更快速拉长的‘wit-wit-wit-wit’声,反映出更大的警戒。

生活习性:栖息于低地山谷,特别是在有高草和灌木柳交错的洪水平原。迁徙期间偏好沿岸泥滩、河口及小河,通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偶尔形成较大群体。进食时与其他涉禽混群,但飞行时不混群。主要在低潮时觅食,但也会在高潮时在海滩上的海藻附近觅食。以快速的动作觅食,突然改变方向;经常摇摆;啄食沙面或水面;追逐表面移动的猎物,也使用类似矶鹬的横向扫动动作;频繁探查;经常在水边清洗猎物。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5月至7月中下旬。半群居繁殖,但欧洲常单独筑巢。一夫一妻制。巢为浅凹处(100-120毫米×30-40毫米),稀疏铺以草和杂物,位于近水的开阔或矮植被中。每年一窝。产卵四枚(2-5枚),间隔1-2天产一枚,蛋色淡黄到奶油色,带有黑色或棕色斑点,平均尺寸为38.6毫米×26.6毫米。单窝;孵化期23-24天,从第三枚卵开始;性别角色不明,但可能双亲都会孵卵。雏鸟背部灰色或锈灰色,有细小的点状和斑驳的深色,头顶和背部有黑色中线,下巴、喉咙和下体白色;约15天离巢,由双亲照料。

区别辨识:与其他小型涉禽的区别在于其长且向上弯曲的喙和较短的橙黄色腿。在飞行中,它低飞掠过水面,翅膀拍打时向下抖动,类似于矶鹬的行为,这有助于识别。与其他同属种类相比,它的体型和颜色模式提供了一定的辨识依据。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于芬兰、乌克兰东部经俄罗斯至楚科奇半岛东部、堪察加半岛北部及阿穆尔河地区(俄罗斯东部)。非繁殖期广泛分布于非洲南部、东非、马达加斯加地区、中东、东南亚、印尼群岛、新几内亚、澳大利亚(主要是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菲律宾、中国东南部和台湾;在俾斯麦群岛、所罗门群岛、新喀里多尼亚和新西兰较为罕见。

其他:在俄罗斯的繁殖地,数量普遍至丰富,估计有1万至10万对(1975-1990年)。在巴基斯坦常见至丰富。近年来在西欧、西非和新西兰的目击次数增加,但在热带澳大利亚没有立即的栖息地威胁。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翘嘴鹬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