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沙锥(英文名:Giant Snipe,学名:Gallinago undulata),是鸻形目丘鹬科沙锥属的鸟类。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北部和东南部,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法属圭亚那至巴西东北部,以及玻利维亚东部、巴拉圭东部和巴西东南部,可能还出现在乌拉圭和阿根廷东北部。具有非常长而宽的喙,头部带有黄色底色和两条大黑纹,胸部和腹部颜色较浅,有着浓重的条纹,背部则有鲜明的红褐色和黑色线条。在繁殖季节的叫声独特,被形容为机械般的鼻音。
外形特征:巨沙锥身长可达36至47厘米,是所有鹬科中体型最大的,其喙特别长,基部宽大,与身体比例协调。头部有黄色底色,饰以两道显著的黑色条纹。胸部和腹部呈淡色,布满密集条纹,与背部鲜明的红褐色和黑色条纹形成对比。飞行时,可见其宽阔的圆形翅膀和没有白色尾羽的特征。雄雌幼鸟的羽毛特征相似,没有明显的年龄或性别差异。
鸣叫特征:巨沙锥在繁殖季节的叫声独特,包括在地面发出的机械般鼻音‘aga-aga-aga’,以及飞行时产生的诡异声音‘Hori-go, Hori-go’。展示飞行时发出的声音与普通沙锥截然不同,有似人类的鼓噪哭泣声,随系列减弱,‘HO-go, go’或‘GA-ga, ga’。
生活习性:巨沙锥生活在沼泽中的高植被、潮湿的草原和泛滥的草地,海拔高度可达2200米。它们可能在雨后到达某些地区,但关于其季节性迁移的直接证据很少。食物主要包括青蛙,但也有报道称其胃中含有的主要是植物物质,如草类、莎草科植物和小型果实。巨沙锥可能在夜间觅食,且通常是孤独的,但在非繁殖季节可能会更群居。
生长繁殖:繁殖习性了解甚少。在巴西发现的巢穴通常位于9月至翌年3月间,位于沼泽间的土丘上,直径约140至220毫米,深55至60毫米。每窝产卵1至2枚,极少数报道为2至4枚,卵色为淡奶油色至橄榄色,带有棕色斑点,尺寸大约为52.7至56.2毫米×36.6至38.5毫米,重量约43克。雏鸟全身黑色,细密地布满白色斑点。
区别辨识:巨沙锥与其他沙锥的区别在于其巨大的体型、圆形的翅膀和独特的背部条纹,以及白色的腹部。与共存的普通沙锥和麦哲伦沙锥相比,它的体型巨大,翅膀圆润。与安第斯、火地岛和帝国沙锥等高山种类不同,巨沙锥具有明确的背部标记和白色的腹部。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然而,在巴拉圭被认为是近危物种。尽管在某些地区数量稀少,巴西可能是其主要的种群中心。由于夜间活动和对人类接近的极度警惕,可能夸大了其稀缺的印象。在哥伦比亚和法属圭亚那局部且罕见,遭受严重的狩猎压力。在玻利维亚、阿根廷等地最近的记录显示其分布可能比预想的更为广泛。
地理分布:巨沙锥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北部和东南部的湿地和泛滥草原,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法属圭亚那至巴西东北部,以及玻利维亚东部、巴拉圭东部和巴西东南部,可能延伸至乌拉圭和阿根廷东北部。
其他:巨沙锥的大型亚种gigantea似乎正在减少,因其较大的体型使其比其他共存的沙锥更容易成为猎物。在巴拉圭的Reserva Kanguery和Mbaracayú森林自然保护区中,有两个重要的种群受到保护。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巨沙锥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巨沙锥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