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丘鹬(英文名:Javan Woodcock,学名:Scolopax saturata),是鸻形目丘鹬科丘鹬属的小型涉禽,分布于苏门答腊岛山区和爪哇岛西部的湿润山林中。在密林底层筑巢,偏好在苔藓覆盖的蕨类间。其数量正在减少,目前估计成年个体总数介于2500至10000之间,分散于10到50个亚群落中。
外形特征:体型较小,长度约29至31厘米,重量约189至220克。全身暗棕色,饰有密集的花纹,尤其是背部。上腹部有一小块浅色斑。头部呈赤褐色,后冠有黑色横纹,眉线为棕栗色,上体为黑褐色,具深棕色横纹,翼羽深棕色,尾羽黑褐色,末端银灰色。胸部和腹部大部分为棕色,颏部为淡黄色。上腹部的浅色区域明显,将其与同类区分开。翅膀下方全为深色。喙角褐色,尖端或呈黑褐色或石板褐色。眼睛为深褐色,腿和脚为灰色,常带些石板色或蓝灰色。
鸣叫特征:具有独特的三部分鸣声,开始为低沉的‘grrrr’声,随后是爆炸性的喷嚏声‘chum!’,最后是一连串断续的哼鸣‘do-do-do-dodo-do-do-do’,总持续时间约为8.7秒。鸣声在展示飞行时从树梢发出,而非在飞行中。
生活习性:生活在海拔1350至3000米的湿润山地森林中,通常在亚高山草甸的小片森林中发现。似乎不迁徙,夜间觅食,食物主要包括毛虫和蛾蛹。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湿季,大约在2月至4月期间,巢穴由苔藓构成,位于蕨类植物间的轻度灌木丛中,略高于地面。推测产卵数量为两个。其他繁殖细节未知。
区别辨识:与新几内亚丘鹬相比,其鸣叫声具有三部分结构,存在引子谐音,第三部分重复而无停顿,且三个部分之间无缝连接。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
地理分布:分布在苏门答腊北部和中部山区以及爪哇岛西部。已知在几个保护区中存在,包括爪哇的Gunung Gede Pangrango国家公园和Gunung Gede国家公园,以及苏门答腊的Kerinci-Seblat国家公园。
其他:尽管面临来自伐木和油棕榈种植园的压力,但山地生境相对安全。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棕丘鹬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棕丘鹬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