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腰滨鹬(英文名:White-rumped Sandpiper,学名:Calidris fuscicollis),是鸻形目丘鹬科滨鹬属的鸟类。别称源自明显的白色尾上覆羽。体长约17厘米,上背具棕色鳞状纹,头顶具棕色条纹,下体白色,胸及两胁具箭头形粗纵纹。繁殖于加拿大北极地带,迁徙至南美最南端,是世界上最长距离迁徙的鸟类之一。
外形特征:体小,约17厘米长,上体呈灰褐色,背部具棕色鳞状纹,头部有棕色条纹。冬季时,棕色斑纹消失,下体几乎全为灰褐色,仅上胸部略带灰色。下体白色,胸及两侧有箭头形粗纵纹。飞行时可见全白色的尾上覆羽,腰部为灰色。喙短而略向下弯曲。雌雄外观相似,但雄鸟的喉咙更大。幼鸟与成鸟类似,但背部有更亮的赤褐色边缘。
鸣叫特征:发出重复的‘pip, pip, pip…’声,以及独特的金属质感‘tzeep’音,如同两块鹅卵石相互摩擦。
生活习性:栖息于沿海及内陆湿地,常与其他涉禽混群。偏好湿草甸、泥滩、沙滩、泛滥的田野以及湖泊和池塘岸边。迁徙时,利用湿地、农田和潮间带资源。在泥滩上,通过浅水和泥地探查寻找食物,有时直接从表面取食。在苔原,需在苔藓和其他植被中深挖。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夏季,雌鸟在高苔原地带筑杯状巢,用苔藓、叶子和地衣装饰。雌鸟单独孵化4枚橄榄绿至绿色的蛋,平均孵化期约为22天。幼鸟孵化后一天左右便能离巢,由母鸟照顾,但需自行觅食。首次飞行在约16至17天后。
区别辨识:与白腰滨鹬最相似的是黑腰滨鹬,但白腰滨鹬更灰暗,翼尖更长,飞行时可见白色尾上覆羽,这是其最显著的识别特征。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于北美高至低北极湿润苔原地带,包括阿拉斯加北坡、加拿大北部海岸至哈德逊湾西北部、班克斯岛至德文岛和巴芬岛(加拿大东北部)。非繁殖期分布于南美洲南部,包括智利南部、巴西东南部,西北至阿根廷东南部,以及福克兰群岛。
其他:白腰滨鹬是极端的长距离迁徙者,能够不间断飞行长达60小时,跨越4,000公里的距离。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白腰滨鹬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白腰滨鹬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