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嘴滨鹬(英文名:Curlew Sandpiper,学名:Calidris ferruginea),是鸻形目丘鹬科滨鹬属的鸟类。小型涉禽,以其长而稍向下弯曲的喙著称。繁殖于西伯利亚北部的苔原地带,冬季迁徙至非洲、南亚、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等地。体长约18至23厘米,重约44至117克,展翅宽38至46厘米。成鸟繁殖季节头部和身体呈深锈色,非繁殖期羽毛灰白相间。
外形特征:弯嘴滨鹬的特征在于其中等体型,长颈、长腿和长而向下弯曲的喙。繁殖羽色为深锈色至深栗红色,头顶有暗色条纹,背部和肩羽为深棕色,边缘呈红棕色和白色。非繁殖羽色上身灰,下身白,具对比明显的白色眉纹,胸侧略带灰色。幼鸟上体灰色,边缘有白色,下体白色,胸部有淡黄色洗染,几乎无条纹。
鸣叫特征:飞行中发出悦耳、柔和的啾啾声,如'chirrip'、'chirrup'或'chirririp',与相似的叫声相似,但缺乏粗糙的音质。
生活习性: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高北极的低地苔原,沿岸和岛屿,偏好带有沼泽洼地和池塘的开阔苔原。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海岸线,包括潮汐滩涂、沿海泻湖、河口和盐沼。在迁徙和冬季,也会出现在内陆的沼泽边缘、大河、湖泊、盐田、灌溉系统和泛滥平原。迁徙时能长途不间断飞行,雄鸟有高度的地点忠诚度。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6月至7月,巢址位于沼泽边缘、池塘旁或苔原干燥地带。平均产卵数为3.8枚,间隔一天产一枚,仅雌鸟孵化,孵化期19至20天,雏鸟由雌鸟照顾,约14至16天后离巢。繁殖成功率受田鼠数量影响,低田鼠年份北极狐捕食增多。
区别辨识:与黑腹滨鹬相比,弯嘴滨鹬略大,喙更细长且腿更长。飞行时注意腰部的大片白斑。繁殖羽色与红腹滨鹬相似,但非繁殖期羽毛有明显差异,尤其是白色的眉纹和灰白相间的下体。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全球估计数量为108万5千到128万5千只。由于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黄海区域的潮间带停歇地因围垦而丧失,导致该区域滨鸟种群下降。
地理分布:繁殖于西伯利亚北极地带,从亚马尔半岛至楚科奇半岛东北部。冬季迁徙至非洲、中东、南亚、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等地。在中国大陆,主要出现在沿海滩涂及近海的稻田和鱼塘。
其他:曾在美国阿拉斯加北部不规则繁殖,但数量稀少。在南非、澳大利亚等地的观察显示,自1975年至2009年间数量显著减少,可能与全球变暖有关。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弯嘴滨鹬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