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石鹬(英文名:Ruddy Turnstone,学名:Arenaria interpres),是鸻形目丘鹬科翻石鹬属的鸟类。小而健壮的鹬类,以其独特的翻石觅食行为闻名。繁殖期间,展现出醒目的羽色:头部和颈部为鲜明的黑白图案,背部和翅膀显赤色和黑色,腿部橙色。非繁殖期和幼鸟则呈较暗的棕色,但仍保留着明显的面部图案。分布广泛,主要在北极苔原繁殖,冬季则遍及全球海岸线。
外形特征:体长约22-24厘米,翼展约50-57厘米,体重介于85-150克之间。喙短且尖,略向上弯曲,长度约2-2.5厘米。腿短,约3.5厘米,鲜亮的橙色。繁殖季节,上体呈红褐色,饰以黑色斑纹,头部主要是白色,带有黑色条纹,面部有独特的黑白色调。下体主要为黑色,两侧有一块白色区域,其余部分白色。飞行时,展示白色的翼带、翼根白块、下背、臀部和尾巴,以及尾上覆羽和尾端的黑色条纹。
鸣叫特征:发出断续的颤音叫声,以及在繁殖季节常见的喋喋不休的警报叫声。
生活习性:偏好岩石生境,但也可见于沙滩和泥滩。通常成小群活动,经常与其他鹬类混群。主要以无脊椎动物为食,通过翻动石头、贝壳等物体来寻找隐藏的猎物。迁徙时,利用淡水岸线、泥滩、岩石岸线和沙滩。在繁殖季节外,聚集在拥有泥滩、沙滩和岩石海岸的海岸线上。
生长繁殖:在北极苔原地区繁殖,靠近水边的开阔地带筑巢。巢穴简单,为浅坑,可能铺有叶子。每窝产卵2-5枚,平均4枚,卵呈梨形,淡绿色至褐色,有深色斑点。孵化期约为22天,主要由雌鸟负责,雄鸟在孵化后期提供辅助。
区别辨识:与黑翻石鹬相似,但黑翻石鹬全身颜色更均匀,腿部为紫色棕色,而非橙色,胸部颜色更暗且均匀,下巴和喉咙总是黑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新增,保护级别:Ⅱ级(2021.02.05)
地理分布:繁殖区位于北美洲和欧亚大陆的高北极和低北极苔原地带。非繁殖区遍布温带海洋至全球海岸线热带地区。在中国大陆,可在沿海地区观察到。
其他:翻石鹬的迁徙路线复杂,涉及多个停歇地,如冰岛,进行脂肪储备以支持长途飞行。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翻石鹬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翻石鹬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