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嘴杓鹬(英文名:Slender-billed Curlew,学名:Numenius tenuirostris),是鸻形目丘鹬科杓鹬属的鸟类。体型中等的杓鹬,长度介于36-41厘米之间,翼展可达77-88厘米。颜色和外观与白腰杓鹬相似,但在胸部、尾巴及翼底呈现更多的白色。细嘴杓鹬的喙较短且更纤细,底部较为直挺。这种杓鹬曾经在西伯利亚西南部繁殖,但确切繁殖范围已几乎未知。是候鸟,冬季会迁徙至地中海地区及南阿拉伯半岛的沿海地带。细嘴杓鹬被认为是极度濒危物种,全球现存数量可能不足50只。
外形特征:细嘴杓鹬成鸟在繁殖期上身呈灰褐色,下背部和臀部为白色,下身白色带有深褐色斑纹。两侧有圆形或心形斑点。雌鸟喙较雄鸟长,避免两性间的食物竞争。非繁殖期的成鸟两侧斑点较少。雏鸟两侧有褐色条纹,心形斑点在第一年末显现。与白腰杓鹬相比,细嘴杓鹬胸部、尾巴及翼底更白,喙更短、更细,基部更直。
鸣叫特征:细嘴杓鹬发出的叫声类似白腰杓鹬,但音调更高,旋律更优美,且更短促。警报声为快速的“cu-ee”。
生活习性:细嘴杓鹬主要在软泥中使用喙寻找小型无脊椎动物,也会在地面上捡拾其他小食物。它们在非繁殖季节高度群居,常与其他杓鹬如白腰杓鹬混群。栖息地包括广泛的泥炭沼和森林边缘的小岛屿,迁徙期间出现在沿海泻湖、盐沼、咸水或盐湖以及草原地区的鱼塘。
生长繁殖:细嘴杓鹬的繁殖生物学知之甚少,平均每个巢有四枚蛋。巢建于密集植被覆盖的干燥地区,由干草构成,位于浅洼中。幼鸟在7月初离巢,物种在8月下半月离开繁殖地。
区别辨识:细嘴杓鹬与白腰杓鹬相比,胸部、尾巴和翼底更白,喙更短且纤细,基部更直。白腰杓鹬两侧的斑点呈箭头状,而细嘴杓鹬的斑点呈圆形或心形。头部图案,具有深色顶冠和白色的眉线,类似于中杓鹬,但后者有中央顶冠条纹,整体标记更明显。
保护现状:IUCN:CR(极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主要集中在西伯利亚西南部,具体位置现已不明。非繁殖期分布于北非沿海的突尼斯和摩洛哥,以及阿拉伯半岛南部。近几十年来,记录显著减少,可能已经灭绝。
其他:细嘴杓鹬历史上在欧洲西部、加那利群岛、亚速尔群岛、阿曼、加拿大及日本有迷鸟记录。最后一次确凿记录是在2004年,自那时起,该物种可能已灭绝。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细嘴杓鹬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细嘴杓鹬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