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杓鹬(英文名:Bristle-thighed Curlew,学名:Numenius tahitiensis),是鸻形目丘鹬科杓鹬属的鸟类。中型涉禽,以其长而弯曲的喙和独特的腿部刚毛闻名。在夏威夷群岛和阿拉斯加之间迁徙,是唯一一种在海洋岛屿上越冬的迁徙性涉禽。分布于北美洲西部和南太平洋岛屿,拥有独特的飞行能力,能够进行长时间的不间断飞行。
外形特征:体型中等,总长400至440毫米,体重310至800克,喙长70至110毫米,向下弯曲。头部有明显的条纹,上体颜色从深棕色到灰棕色,下体颜色从奶油色到偶尔的丰富肉桂色。最显著的特征是臀部和上尾覆羽的亮肉桂色,以及腿上的刚毛状羽毛。性别间羽毛相似,但雌鸟通常较大。
鸣叫特征:叫声为响亮的‘kee-oo-ee’。
生活习性:栖息于湿地、沙丘、岩石海岸、牧场和高尔夫球场。主要在夏威夷西北群岛至南太平洋岛屿越冬,夏季部分年幼个体留在繁殖区。迁徙期间,能够在开阔海域进行长达数千公里的不间断飞行。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成鸟返回阿拉斯加的繁殖地,通常在5月初至中旬到达。雄鸟保卫大片领地,使用壮观的空中展示求偶。双方共同照顾雏鸟几周,之后大多数成鸟离开,留下雏鸟聚集在一起,由少数成鸟照看。
区别辨识:与蛎鹬相似,但色调更温暖,臀部呈肉桂色。在近距离观察时,腿上的刚毛状羽毛明显。飞行时,橙色至肉桂色的臀部和上尾覆羽以及尾羽上的深棕色和肉桂色条纹与上体形成鲜明对比。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
地理分布:繁殖于阿拉斯加西部的低北极高地苔原,包括苏厄德半岛北部和育空三角洲北部。越冬于太平洋岛屿,包括密克罗尼西亚、斐济、图瓦卢、汤加、夏威夷群岛、萨摩亚、法属波利尼西亚和托纳雷瓦(彭林环礁)。
其他:太平洋杓鹬是最后一个被描述巢穴和卵的北美洲鸟类之一,直到1948年才在育空河以北发现其巢穴。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太平洋杓鹬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