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鹬(英文名:Upland Sandpiper,学名:Bartramia longicauda),是鸻形目丘鹬科高原鹬属的鸟类。大型的沙鹬,与鹬科中的杓鹬关系密切。别称有upland plover和Bartram's sandpiper,俗称papabotte。属于Bartramia这一单型属,以美国自然学家威廉·巴特拉姆命名。该物种拥有长尾,这是其学名longicauda的由来。高原鹬在北美的内陆草甸和开阔地带筑巢,冬季则迁徙至南美南部的潘帕斯草原。
外形特征:成年高原鹬长约30厘米,翼展约66厘米,平均体重170克。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拥有一个小巧的鸽子状头部,位于细长的颈部之上。背部和翅膀布满黑色和棕色的大理石状花纹,颈部和胸部有深棕色的条纹,腹部和尾下覆羽为白色。尾巴相对较长,眼圈为白色,腿部呈黄色。雌鸟体型略大于雄鸟,体重介于121-246克之间,而雄鸟则在112-179克之间。幼鸟与成鸟相似,但头部色泽较为平淡,缺乏成鸟的色彩对比,上半身的羽毛边缘更显苍白。
鸣叫特征:高原鹬具有独特的长而圆润的‘狼哨’叫声,这种叫声在飞行中最为明显,通常由柔和的潺潺颤音开始,逐渐升高至响亮的口哨声,声音高低起伏,极具辨识度。
生活习性:高原鹬偏好开放的草地环境,而非典型的海岸栖息地。它们常见于机场、蓝莓农场和废弃的矿场等开阔地带。它们会在田野中觅食,主要以昆虫、蜗牛、蚯蚓和种子为食。这种沙鹬的迁徙路线跨越南北美洲,冬季会前往南美洲的潘帕斯草原。
生长繁殖:高原鹬的繁殖季节从早夏持续至晚夏。它们在密集的草丛中地面筑巢,每窝产卵四枚。双亲共同照顾幼鸟,有时会展示引诱行为以保护巢穴和幼鸟免受捕食者的侵扰。
区别辨识:高原鹬凭借其独特的身形、颜色、鸣声和对干燥草原栖息地的偏好,很容易与所有其他涉禽区分开来。黄胸滨鹬是最接近的相似物种,但因体型较小、比例紧凑、喙和颈短,易于区分。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主要位于北美内陆草甸,从阿拉斯加东部至加拿大北部,向东南延伸至加拿大东部和新英格兰,南部至俄克拉荷马州东北部和宾夕法尼亚州东南部,西部至俄勒冈州东北部和爱达荷州中部。非繁殖季节,它们迁往南美洲的潘帕斯草原,主要分布在巴拉圭南部、巴西南部、乌拉圭和阿根廷东北部。
其他:高原鹬的数量曾随19世纪初期森林的清理而增加,但在19世纪后期由于过度狩猎而急剧下降。目前,它们在北美中西部稳定存在,但在东部地区分布稀疏。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高原鹬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高原鹬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