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彩鹬(英文名:Australian Painted-snipe,学名:Rostratula australis),是鸻形目彩鹬科彩鹬属的鸟类。中等体型、长喙、具有独特羽色图案的涉禽。分布于澳大利亚(除塔斯马尼亚州中西部、中北部、东北部以外),数量极其稀少,面临严重的生存威胁。
外形特征:成年雄鸟头部、颈部及上胸部呈巧克力棕色(雄鸟暗灰色,头顶有淡黄色中线),后颈中央渐变为赤褐色,背部变为暗灰条纹状。眼周有奶油色的逗号形斑纹,胸部侧面至肩部有一条白色条纹,是其显著特征。上翼灰色(雄鸟有淡黄色斑点),下胸至腹部白色。雄鸟通常比雌鸟稍小且色彩略淡。幼鸟与成年雄鸟相似,但白色条纹不明显,翅膀内侧大多为浅灰色,喙紫褐色,尖端黑褐色。
鸣叫特征:据报告,雌鸟会发出柔和、金属质感的低沉轰鸣声,叫声与亚洲和非洲的同属物种有所不同。此外,还有“kek”或“kak”的大声叫声,间隔小于1秒,被惊扰时重复多达四次;尖锐的重复‘cuck-cuck’声;雌鸟发出的深沉嘶吼;雄鸟在分散注意力的展示中发出响亮的嘶嘶声;受伤鸟在被捕获时发出软弱的嗡嗡声;正面展示时发出柔和的音乐般的‘booo’声;回应幼鸟求救时的轻柔声音,以及接近巢穴时的‘click-click’叫声。
生活习性:澳洲彩鹬偏爱浅水淡水湿地,包括湖泊、沼泽、泛滥或水淹草地、盐沼、水库、稻田、污水处理场和水井排水沟,周围有草丛、莎草、芦苇或芦苇,有时有树丛。它们会在夜间或黄昏活动,以植被、种子、昆虫、蠕虫、软体动物、甲壳类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为食,包括蜗牛和蜈蚣。它们在水边或泥地上觅食,探入软土或在浅水中用喙割草。通常独居,偶尔成对或小群活动,极少数情况下可达约30只。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主要在9月至12月,南部澳大利亚一般为8月至2月,北部则更早。雌鸟可能独自筑巢,巢位于地面,掩藏在植被中,通常是一个浅坑或干草、大麦草、水生植物、树枝、叶子等构成的浅碗状巢,如果建在水上则结构更为坚固。每窝通常产3-4枚(极少数6枚)蛋,蛋壳呈乳白色或淡黄色,带有黑色条纹、不规则的斑点和污渍,以及少量棕色斑点,大小约为33-37.3毫米×24.6-26.4毫米;仅由雄鸟孵化15-16天。绒毛雏鸟呈黄褐色,背部有纵向黄褐色、亮棕和黑色条纹,至少有时由雌鸟照料,但关于离巢期的信息未知。
区别辨识:与同属物种相比,澳洲彩鹬的翼展较长,喙和腿较短,头部颜色更深,尾部斑点较小,雄鸟的翅膀覆羽斑点更明显,尾巴和臀部颜色更淡。幼鸟与成年雄鸟相似,但白色条纹不明显,翅膀内侧大多为浅灰色。
保护现状:IUCN:EN(濒危)
地理分布:澳洲彩鹬分布于澳大利亚,主要沿东海岸和东南海岸,从北昆士兰到南澳大利亚(艾尔半岛)。它在澳大利亚的分布零散且不可预测,主要出现在东部澳大利亚,包括昆士兰、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和东南南澳大利亚的多个地点,尽管在某些看似适宜的栖息地,如悉尼周边,它仍然极为罕见。在澳大利亚南部、北部领地和西部,该物种的记录较少,分布更为零散。
其他:自20世纪以来,澳洲彩鹬的数量急剧下降,主要原因是湿地丧失,包括直接排水和转向农业用水和水库,以及河流资源管理变化和盐碱化。据估计,自欧洲人定居以来,澳大利亚大约50%的湿地已被转换,某些地区的损失甚至更大。此外,湿地本土植被被外来杂草取代也可能使栖息地变得不适合或完全无法居住。牛的放牧和相关植被践踏在某些地区可能也是一个威胁,特别是在干旱季节,放牧集中在湿地附近。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澳洲彩鹬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澳洲彩鹬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