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喉鸻(英文名:Tawny-throated Dotterel,学名:Oreopholus ruficollis),是鸻形目鸻科橙喉鸻属的鸟类。独特而引人注目的鸻,分布于从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草原到安第斯山脉高处的开阔草甸和沙丘,亦在迁徙和冬季时见于农田。这种鸻以优雅的站立姿态、大胆的脸部图案、笔直尖锐的喙、鲜亮的红棕色喉咙和条纹背部为显著特征,无相似物种。繁殖区位于南美洲的秘鲁沿海和内陆北部至火地群岛,非繁殖季节迁徙至乌拉圭沿海和巴西东南部。
外形特征:橙喉鸻体长25至29厘米,体重介于120至154克之间,站立时较为挺拔,喙长而细。羽毛主要呈丰富暖色系,背部重叠条纹,羽片有深色条纹和宽广的沙色至红棕色边缘;下巴白色,喉咙橙红,颈与胸灰色;腹部有一小块显眼的黑色斑点;腿色暗粉。飞行时,翼下呈现鲜明的白色。性别间外观相似,季节变化不明显。幼鸟的喉咙为暖色调,上体羽片中心为深色,边缘较窄,下体较淡,腹部斑点为棕色,腿色为灰色。亚种pallidus比指名亚种更淡,体型较小。
鸣叫特征:橙喉鸻通常较为安静,被惊飞或飞行中会发出振动的延长哨音“prrrrruu”,音调相同或略降,以及节奏感强的“chup!-prri-rri-rruu”。群居时,数只飞行中的鸟同时鸣叫。受到惊吓时,会发出强调的“chee!-chu-chup”声,以及单独的“chup”声。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风力强劲的半干旱地带,如开阔的荒野和过度放牧的普纳草原,海拔可达3500至4600米,或植被稀疏的沙滩地带;季节性出现在秘鲁沿海平原和灌溉部分的沿海沙漠。迁徙期间,也会出现在低地的田野和草地。繁殖于高安第斯山脉的鸟群在繁殖季后迁徙至较低海拔,最南端的群体则北迁至厄瓜多尔、巴西东南部、乌拉圭和阿根廷东部。
生长繁殖:关于繁殖行为知之甚少,推测繁殖期可能从六月至一月,具体时间随纬度有所变化。亚种pallidus在近海水平的沙地和几乎无植被的洛马斯区域筑巢。每窝产四枚卵,雏鸟为肉桂色,身上有复杂的黑色线条和密集的白色‘粉扑’状花纹。亚种pallidus的雏鸟颜色非常浅淡。
区别辨识:橙喉鸻以其独特的红棕色喉咙、条纹背部和优雅的站立姿态与其他鸻类区别开来,无相似物种混淆。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于南美洲秘鲁沿海和内陆北部至火地群岛,非繁殖季节迁徙至乌拉圭沿海和巴西东南部。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橙喉鸻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橙喉鸻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