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鸻

Malaysian Plover Anarhynchus peronii

马来鸻(英文名:Malaysian Plover,学名:Anarhynchus peronii),是鸻形目鸻科弯嘴鸻属的鸟类。小型涉禽,体重约35至42克,常见于东南亚的沙滩和盐滩。其显著特征包括细窄的颈部带纹,雄鸟呈黑色,雌鸟为赤褐色,以及独特的苍白腿脚。在中国有记录,但具体地点不明。马来鸻被列为近危物种。

外形特征:马来鸻长约15厘米,具有短嘴。雄鸟有明显的细黑颈环,雌鸟则是较淡的赤褐色领环。与环颈鸻相比,马来鸻拥有完整的白色颈环,且耳斑不会与过眼线相接。虹膜呈褐色,嘴部黑色,腿灰色。雌雄差异在于雌鸟的黑色部位比雄鸟更显赤褐色,有时带有黑色斑点,冠部赤褐色较少。幼鸟外观类似雌鸟,但胸部斑块从未有黑色斑点。

鸣叫特征:马来鸻发出轻柔的'kwik'声,与环颈鸻的叫声相似。

生活习性:马来鸻成对活动于沙滩,偏好小海湾中的珊瑚沙滩,不混群。它们主要栖息在东南亚沿海地区的沙滩上,包括泰国南部、马来半岛、柬埔寨南部、越南南部到苏门答腊、婆罗洲、菲律宾、苏拉威西岛和巴厘岛,直至帝汶岛。马来鸻基本上是留鸟,但在马来西亚半岛的西南海岸,非繁殖季节会有轻微的分散现象。它们依赖于Scopimera globosa蟹作为主要食物来源,常在低潮时于潮间带觅食,靠近水边。马来鸻经常成对觅食,偶尔会形成多达27只的小群体。

生长繁殖:马来鸻的繁殖期从2月底持续到7月,主要在5月于吕宋岛(北菲律宾)和泰国湾发现繁殖活动。雏鸟在3月中旬至6月中旬期间被观察到,刚孵化的幼鸟在6月的苏门答腊岛上发现,依赖的幼鸟在1月的廖群岛和10月的婆罗洲被记录。马来鸻是独居和一夫一妻制的,具有高度的巢址忠诚度,连续的窝巢距离仅10米,平均约60米。它们通常双窝繁殖,尤其是在泰国,没有证据显示整个繁殖季节中窝巢大小和繁殖成功率有差异。巢穴位于海滩高处,缺乏植被覆盖,通常有三枚蛋,颜色为奶油色至淡石色,带有黑色、棕色和薰衣草灰色标记。幼鸟在27至33天后离巢。

区别辨识:马来鸻环颈鸻非常相似,但可以通过更细的颈环和眼线来区分,以及独特的苍白羽缘,使鸟看起来磨损褪色。雌鸟和幼鸟的白色颈环和面部特征也用于识别。马来鸻的叫声与环颈鸻相似,但有其独特的音调。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

地理分布:马来鸻分布于泰国南部、马来半岛、柬埔寨南部、越南南部至苏门答腊、婆罗洲、菲律宾、苏拉威西岛和巴厘岛,直至帝汶岛。在中国大陆,虽有记录但具体地点不详。在廖群岛、苏门答腊和婆罗洲均有发现。

其他:马来鸻的总数量可能不足10,000只,且可能正在减少,但由于数据稀缺,没有准确的估计。亚洲水鸟普查中最高的总数是在1992年记录的410只。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马来鸻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马来鸻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