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斑沙鸻(英文名:Madagascar Plover,学名:Anarhynchus thoracicus),是鸻形目鸻科弯嘴鸻属的小型鸟类。其特征为背部褐色,腹部淡色,拥有醒目的黑色胸带,以及独特的头部条纹图案。马达加斯加特有种,主要分布于岛的西部和南部沿海地带。偏好开阔的短草草原和邻近的海滨泥滩栖息。
外形特征:黑斑沙鸻体型小,成年体重约31-43克,雌雄羽毛相似但雌鸟略重且翼展更宽。繁殖期具有一条黑色过眼线和环绕颈部的黑色胸环,其余头部白色,背部灰褐,下腹部泛黄色,尾部中央两羽灰色,外侧较浅具暗色末端和白色尖端。喙、腿和眼睛在繁殖季节呈黑色,非繁殖季节整体色泽变淡。幼鸟下喙基部黄绿色,逐渐转为黑褐色,腿色较淡,胸带模糊。
鸣叫特征:其叫声包括连续的中高音‘pip’,每2-3秒一次,以及快速重复3-6次的‘pipipipreeeet’单音节,伴随短暂颤音。还有‘twitwitwi’和‘簇胸吸蜜鸟或‘twiz’的嘶哑声用于示警,幼鸟会发出‘tsick’声以引起父母注意。
生活习性:常在海岸牧场草地、盐水沼泽边缘和浅水池塘附近活动,偶尔出现在沙滩和河口泥滩。以昆虫为主食,可能也会摄食蜘蛛、蠕虫、软体动物等。通常与其他滨鸟如环颈鸻、剑鸻和白腰燕鸻共同出现。
生长繁殖:繁殖期主要在8月至次年5月,高峰期为12月至翌年4月。偏好在开阔草地和干燥泥滩筑巢,靠近红树林和碱性湖泊。每次产卵1-2枚,平均孵化期26-28天,由双亲轮流孵卵。雏鸟出生时重约7克,30-37天后可离巢飞翔,再过1-5天即可独立。
区别辨识:与基氏沙鸻的区别在于具有明显的胸带,比普通环颈鸻小且色彩更淡,头纹更为复杂。雌雄虽羽毛相似,但可通过体重和翼展差异辨认。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
地理分布:分布局限于马达加斯加岛的西部和南部沿海地带,从西北部的Boanamary至东南部的Tapera。偶尔在东海岸有记录,内陆记录罕见。
其他:种群数量估计在1800-2300只成熟个体,或总共3100只左右,面临持续下降的趋势。主要威胁来自栖息地丧失和退化,如虾塘开发和稻田扩张。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黑斑沙鸻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黑斑沙鸻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