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嘴鸭(英文名:Northern Shoveler,学名:Spatula clypeata),是雁形目鸭科匙嘴鸭属的鸟类。又名: 琵琶嘴鸭、铲土鸭、杯凿、广味凫,比绿头鸭略小。其最显著特征是拥有巨大的勺形喙。雄鸟繁殖期头部呈现深绿色,胸部白色,两侧和腹部为栗色。雌鸟整体呈黄褐色,翼上覆羽蓝灰色。分布于北美洲北部、欧亚大陆北部,冬季迁徙至南欧、印度次大陆、东南亚、中美洲、加勒比海、南美洲北部等地。
外形特征:成年雄性琵嘴鸭总长约50厘米,体重介于550至800克之间;成年雌鸟约45厘米长,体重在400至600克之间。性二型明显,雄鸟繁殖期头部深绿色,胸部白色,两侧和腹部栗色,翼上覆羽蓝灰色,背部黑色带白色条纹。雌鸟及幼鸟全身黄褐色,翼上覆羽蓝灰色,喙大且明显。雄鸟的虹膜明亮黄色,雌鸟和幼鸟虹膜为棕色或黄棕色。
鸣叫特征:雄鸟发出沉闷的咔嗒声,雌鸟则类似绿头鸭的呱呱叫声。
生活习性:琵嘴鸭偏好开放的湿地环境,如湿草地或有植被的沼泽。它们通过过滤水中的小生物来觅食,常在浅水处成群螺旋式游泳。它们是迁徙性鸟类,冬季会迁往更温暖的地区。
生长繁殖:繁殖期通常在4月中旬至4月末,配对在南方越冬地形成。雄鸟会占据巢域,雌鸟选择巢址。巢建于距水源不远处的草丛中,每窝产卵7-13枚,孵化期22-28天,由雌鸟单独孵卵。
区别辨识:与绿头鸭、针尾鸭、绿翅鸭等相比,琵嘴鸭的勺状喙和蓝灰色翼上覆羽是其显著特征。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于北美北部、欧亚大陆北部,冬季迁徙至南欧、印度次大陆、东南亚、中美洲、加勒比海、南美洲北部等地。在中国大陆,主要分布于东北繁殖地,冬季迁徙至南方。
其他:琵嘴鸭的种群自1960年代以来保持健康状态,近年来数量激增至500万以上,可能得益于有利的栖息地条件。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琵嘴鸭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琵嘴鸭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