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颊麦鸡

Sociable Lapwing Vanellus gregarius

黄颊麦鸡(英文名:Sociable Lapwing,学名:Vanellus gregarius),是鸻形目鸻科麦鸡属的鸟类。中型鸻科鸟类,以半干旱草原、牧场和开阔地带为栖息地。其分布区主要集中在哈萨克斯坦北部及邻近的俄罗斯南部,历史文献中曾将其称为黑腹燕鸻。种群数量自1960年代以来急剧下降,被列入国际极危物种名单。

外形特征:黄颊麦鸡身长27-30厘米,体重150-260克,翼展64-76厘米。其橄榄褐色的羽毛上有明显的白色眉纹,在额头和颈背相连,黑色的冠羽和眼纹,腹部呈黑色和栗色,腿为深色。夏季羽毛更加鲜艳,背部变为灰褐色,脸颊呈赭色,眼纹和冠羽颜色加深,下胸羽毛变黑,逐渐过渡为接近肛门处的栗色羽毛。幼鸟背部有边缘化的羽毛,呈现出鳞状外观,头部图案痕迹较淡。

鸣叫特征:在繁殖区较为安静,但在筑巢期间会发出刺耳的‘kets’、‘rech’或‘etch’声。冬季会发出短暂尖锐的鸣叫,以及起飞时特别粗哑的‘sklech’声。

生活习性:黄颊麦鸡主要栖息在禾本科植物和蒿属植物草原的过渡带,偏好植被覆盖稀疏的半干旱环境,靠近人类居住区的放牧地,以及开垦、耕作和休耕地。迁徙时,它们出现在沙质平原、干草场、荒地和农田。在越冬地,选择烧过的草原、灌木丛、未开垦的荒地、废弃牧场和收割后的谷物田,通常靠近水源。

生长繁殖:黄颊麦鸡在4月中旬至5月底或6月初开始繁殖,单配偶制。繁殖前,5-10只鸟群会在开阔田野上展示打斗。巢穴建在盐碱地或短草丛中,通常靠近水边。巢由11-12厘米宽、5-6厘米深的凹坑构成,可能用少量植物材料、石头和碎片铺垫。每窝产卵2-5枚,卵壳橄榄绿至暖黄色,带有主要为黑色和部分灰色的斑点。孵化期长达28-29天,主要由雌鸟承担。雏鸟出生时呈淡粉色至奶油色,上面有黑色斑点和条纹,脸颊纯奶油色,后颈和下体呈浅黄色。幼鸟大约在35-40天后离巢。

区别辨识:黄颊麦鸡白尾麦鸡的区别在于黑色的腹部、较短的深色腿和鲜明的头部图案。在飞行中,显示棕色的内翼覆羽、黑色的初级飞羽、白色的次级飞羽以及主要为白色、中央尾羽有黑色次端带的臀部和尾巴。

保护现状:IUCN:CR(极危)。黄颊麦鸡的全球种群数量自1960年代以来急剧下降,目前估计仅存约11,200只成熟个体。在叙利亚北部发现的大规模越冬种群为保护工作带来了希望,但该物种仍面临严重的生存威胁。

地理分布:繁殖于哈萨克斯坦北部及邻近的俄罗斯南部,越冬于苏丹至厄立特里亚、以色列、阿拉伯半岛、巴基斯坦中部和印度西北部。曾在乌克兰东部、克里米亚和伏尔加地区以及中国新疆繁殖,但这些地区已不再有繁殖记录。

其他:历史上,黄颊麦鸡曾是常见越冬鸟种,在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广泛分布,但现在极为罕见。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黄颊麦鸡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黄颊麦鸡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