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黑蛎鹬(英文名:Blackish Oystercatcher,学名:Haematopus ater),是鸻形目蛎鹬科蛎鹬属的鸟类。体型大而健壮的海滨涉禽,栖息于岩石海岸、邻近沙滩和河口。其显著特征为全暗色的羽毛,橙红的长喙和厚实的粉色腿脚。分布于南美洲,自秘鲁北部至阿根廷东南部,至合恩角和福克兰群岛。
外形特征:体长43-45.5厘米,重585-850克。羽毛深褐色,背部呈黑褐色;眼圈红色,眼黄色;喙橙红色,尖端较浅;腿粉灰色。雌鸟比雄鸟略大,喙更大,眼睛上的暗斑更明显。幼鸟羽毛有淡色边缘,非繁殖季节腹部羽毛边缘白色。种族差异主要体现在腿部颜色、体重和喙的深度。
鸣叫特征:频繁发出连续的滑音哨声,如'peep'或'kleep'。展示时,一只鸟会发出这些哨声,另一只则开始发出响亮的颤音,随后是一系列延长的哨声。
生活习性:繁殖于砾石和贝壳海滩。非繁殖季在鹅卵石和岩石海岸以及泥滩出现。主要以贝类为食,如贻贝和帽贝。在冬季,迁移到泥滩几乎专吃贻贝。
生长繁殖:繁殖始于11月,产卵数1-2枚,通常为两枚。筑巢于地面,靠近高潮水位线,巢穴由贝壳碎片和岩石碎片铺成。孵化期24-33天,雏鸟在40天左右离巢。繁殖成功率受天敌如鸥类和贼鸥的影响。
区别辨识:与其他蛎鹬相比,其全暗色的羽毛和橙红色的喙是明显的辨识特征。雌雄差异主要在于体型和喙的大小。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于南美洲,包括秘鲁沿海北部至阿根廷东南部,至合恩角和福克兰群岛。非繁殖期至乌拉圭南部沿海。
其他:在一些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如娱乐干扰、风暴、蛋的不孕和天敌如乌鸦的影响,繁殖成功率较低。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南美黑蛎鹬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南美黑蛎鹬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