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尾苦恶鸟(英文名:Pale-vented Bush-hen,学名:Amaurornis moluccana),是鹤形目秧鸡科苦恶鸟属的鸟类。中等体型的涉禽,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和东北部、摩鹿加群岛、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周边岛屿及所罗门群岛。体色蓝灰,腹部及尾下覆羽呈淡褐色,具有橄榄绿的喙和黄色长腿。该鸟栖息于湿地附近的密集植被中,极为隐秘。
外形特征:棕尾苦恶鸟体长23至30厘米,体重在129至208克之间(雄鸟),雌鸟略小,约135至192克。全身呈蓝灰色,翅膀和尾巴为棕色,尾下覆羽红棕色。喙为黄绿色,带有小盾状突起,腿脚黄色。幼鸟与成鸟相似,但喉部更显白色。不同亚种间存在颜色差异,主要体现在喙色、尾下覆羽色彩及体色深浅上。
鸣叫特征:发出多种叫声,常见的是响亮且重复的‘wark-wark-wark’声或急促的‘wark-woop, wark-woop, wark-woop’声。
生活习性:偏好生活在淡水湿地附近的高大浓密植被中,如草地、竹林或灌木丛,有时在农田、花园或人类居住区附近也能发现。海拔高度从低地到1500米的新几内亚山区均有分布。通常选择最高、最密的植被,高达2至4米。在澳大利亚,能够很好地适应人为改变的环境,如农田、人造湿地和花园。
生长繁殖:单配制,繁殖季节内形成配对关系。擅长游泳和鸣叫,叫声在求偶和维持伴侣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水边或水中植物丛中筑巢,每窝产卵5至10枚,孵卵期14至24天,由双亲共同承担孵卵和育雏责任。
区别辨识:与相比,棕尾苦恶鸟体型较小,上体颜色更偏棕色,下体颜色更淡,腿脚为橄榄黄色。不同亚种间可通过喙色、尾下覆羽颜色及体色深浅进行区分。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澳大利亚、新几内亚等地广泛分布,但在某些地区可能数量稀少。澳大利亚将其视为能有效利用人类改造环境的物种。
地理分布:分布于澳新界:Sangihe(北部,印尼苏拉威西岛东北部)、印尼苏拉群岛(东部,印尼苏拉威西岛)和印尼摩鹿加群岛至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卫星岛,以及所罗门群岛。在澳大利亚主要分布在北领地和昆士兰州沿海及亚沿海地区,向南延伸至新南威尔士州东北部。
其他:在澳大利亚常被称为‘bush-hen’,曾用名包括rufous-tailed或rufous-vented rail、crake或moorhen以及brown rail。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棕尾苦恶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