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拉苦恶鸟(英文名:Isabelline Bush-hen,学名:Amaurornis isabellina),是鹤形目秧鸡科苦恶鸟属的鸟类。大型涉禽,体长可达40厘米,全身以红棕色为主调,背部和翅膀呈铁灰色,腹部为醒目的栗色。
外形特征:苏拉苦恶鸟体长35-40厘米,羽毛以褐色为基调,背部和翅膀为铁灰色,腹部展现鲜明的栗色。它拥有淡绿色的喙,喙根部白色,搭配绿棕色的鲜艳腿部,以及琥珀色的眼睛带有黄色的眼环。其体型类似秧鸡,身体短而侧扁,便于在密集植被中移动。嘴短,长度约为跗跖的三分之二,翅形圆润,第3枚初级飞羽最长,第1枚较短,第2枚与第5枚或第6枚等长,跗跖细长。
鸣叫特征:苏拉苦恶鸟发出响亮的‘tak-tak-tak-tak’叫声,此外还伴有粗糙的‘groOw-groOw-groOw…’叫声。
生活习性:苏拉苦恶鸟主要栖息在接近水源的沼泽地带,筑巢于密草丛中,距水面不高处。它在北方繁殖,冬季南迁。其栖息地选择广泛,包括湿地、草地、森林和灌木丛。在非繁殖季节,通常单独活动,繁殖季节则形成季节性配偶或家庭群体,某些种类呈现群居特性,尤其在秋季和冬季。它们是杂食性鸟类,探食于软土或枯叶中,寻找无脊椎动物,同时也会食用植物种子、果实、嫩枝、叶片以及昆虫、蜘蛛、蠕虫、软体动物、甲壳类和小型鱼类。
生长繁殖:苏拉苦恶鸟实行单配制,配对关系限于繁殖季节。它们擅长游泳和鸣叫,叫声在求偶和维持伴侣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在非繁殖季节基本不鸣叫。在水边或水中的植被中筑巢,由双方共同建造,每窝产卵5至10枚,每年产1至2窝,孵化期14至24天。双亲共同承担孵卵和育雏责任,喂食和照顾幼鸟,幼鸟达到1岁或不足1岁即可开始繁殖。
区别辨识:在有限的分布范围内,可能与雌性水雉混淆,但苏拉苦恶鸟上体无斑纹,下体为明亮的栗色,可作为区分特征。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苏拉苦恶鸟仅分布于印尼的苏拉威西岛,具体在北苏拉威西至塔瓦亚,以及东南部。在苏拉威西岛的其他地方的出现情况尚待调查。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苏拉苦恶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苏拉苦恶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