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颈林秧鸡(英文名:Rufous-necked Wood Rail,学名:Aramides axillaris),是鹤形目秧鸡科林秧鸡属的鸟类。最显著的特征是棕红色的头部、胸部及腹部,尤其是独特的青紫色脖颈斑块。分布广泛,从墨西哥到厄瓜多尔,覆盖中美洲和南美洲北部,包括伯利兹和南美的部分地区。
外形特征:棕颈林秧鸡的嘴峰与跗骨等长,嘴长适中,直而侧扁稍弯曲,适于涉水。体羽松软,前额羽毛较硬。身体主要由三种颜色组成:背部和翅膀为褐色,头、胸、腹为棕红色,脖颈处有五块青紫色斑块。腿爪颜色为桔红色,嘴为暗黄色,基部深橙红色。翅膀短,向后不超过尾长,第2枚初级飞羽最长,第1枚初级飞羽的长度介于第6枚和第8枚之间。尾羽短而圆,跗跖长短于中趾或中趾连爪的长度;趾细长。
鸣叫特征:棕颈林秧鸡的鸣叫声被描述为响亮而不规则节奏的‘kip’和‘kow’音节,如‘kip-kow-kip’等。它们通常在黄昏、黎明或夜间歌唱,有时以对唱形式发出一系列尖锐的音乐音符。
生活习性:棕颈林秧鸡主要栖息于沼泽地的水草丛中,或湿地的红树林边缘,行动迅速,偶尔会进行短距离飞行。它们主要以植物嫩芽和种子为食,同时也会捕食昆虫和小型水生动物。
生长繁殖:棕颈林秧鸡在树林丛中筑巢,巢通常搭建在美洲宽大的热带雨林植物的枝叉间,使用肥厚的大树叶作为材料,巢形状略呈盘状。
区别辨识:棕颈林秧鸡与其他相似物种的区别在于其特有的青紫色脖颈斑块、更小的体型:仅针对小林秧鸡、灰冠而非棕颈:小林秧鸡、全身灰头颈:灰颈林秧鸡、较暗淡的棕色体羽:褐林秧鸡,以及较小体型和不同色彩的纯色秧鸡。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然而,在墨西哥和哥斯达黎加,它被认为是濒危物种。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红树林破坏、污染、海水养殖、海平面上升和盐度变化等因素,其生存环境受到威胁。
地理分布:棕颈林秧鸡分布于墨西哥至厄瓜多尔,覆盖中美洲和南美洲北部,包括伯利兹和南美的部分地区,如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和特立尼达,以及太平洋沿岸直至秘鲁西北部。
其他:棕颈林秧鸡在2013年7月曾有一只迷鸟出现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Bosque del Apache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吸引了众多鸟类爱好者前来观察。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棕颈林秧鸡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棕颈林秧鸡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