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䳍(英文名:Grey Tinamou,学名:Tinamus tao),是䳍形目䳍科䳍属的鸟类。广泛分布于南美洲的亚马逊盆地,但在任何地方都不算普遍。其显著的外部特征为全身灰色羽毛,上体有细密的黑色条纹,头部点缀白色斑点。灰䳍比其他大型䳍科鸟类如大䳍和白喉䳍更大。
外形特征:体长介于42.5至49厘米,雄鸟体重约1325至1863克,雌鸟1430至2080克,为最大的䳍科鸟类。额部至颈后部为石板灰色,有褐色斑点;侧面颈部呈石板灰色,有微小的褐色标记,与同色的颈背以一列由或多或少融合的白色斑点形成的条纹相隔。上体和上翼覆羽为灰色至蓝灰色,紧密地带有较暗的石板灰色波状纹和条纹。上体的条纹图案对比度较小,略带棕色灰色,初级飞羽内侧最淡。喉咙至颈上部密集地斑驳着白色和石板灰色,中央喉咙通常以白色为主,下颈和大部分下体更平滑的灰色,有不显眼的深灰色波状纹,特别是在胸侧。大腿和腹部后部有粗糙的深色标记覆盖着更多的橙黄色底色,下尾覆羽变为锈色,带有深灰色标记。眼睛深褐色;喙深灰色,靠近尖端和下颚有浅角质区域;腿灰色,带蓝色至橄榄色色调。相较于其他大型䳍科,总体更灰,颈部缺乏暖色调。雄鸟和雌鸟羽毛相似,但雌鸟体型较大。幼鸟有暗褐色冠羽,逐渐变成明亮的肉桂色在颈背,侧面颈部有白色条纹,上体主要为黑褐色,背部和上翼有白色斑点,喉咙白色,前颈上部暗红棕色,下部灰白色,虹膜蓝黑色。
鸣叫特征:发出短促的单音节呼啸声,偶尔连发四声,间隔几分钟重复。在繁殖季节,雄鸟发出滚动的颤音,通常从筑巢地点发出;雌鸟的领地叫声类似,但更高、更长,颤音节奏更慢。
生活习性: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安第斯山脉东坡的雨林,高达1900米,也见于委内瑞拉的云雾森林;巴西塞拉多地区的浓密次生林和河岸森林。在坚实地面和瓦尔泽亚(泛滥平原)的森林地面上活动。生活方式为留鸟,以果实为主食,也吃种子、昆虫、软体动物和少量小型脊椎动物。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哥伦比亚为1月至3月,在委内瑞拉为6月。在巴西马托格罗索北部发现有三枚蛋的巢穴。在厄瓜多尔南部,10月记录到交配行为,6月中旬发现家庭群。雄鸟通常多配偶制,雌鸟多雄鸟配偶制。巢是一个轻微的凹陷,铺有叶子,通常位于大树底部,常在突出根系之间。每窝产2至9枚绿色或天蓝色的蛋;孵化和随后的雏鸟照顾由雄鸟独自承担,雌鸟不参与;雄鸟离开巢时会用叶子盖住蛋。
区别辨识:灰䳍与同属的其他物种相比,其灰色羽毛更为明显,上体有黑色细纹,下体较为素净,尤其是胸部有淡紫色的晕染。与大䳍和白喉䳍相比,灰䳍体型最大,且颜色更为单一,缺乏暖色调。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南美洲的亚马孙雨林,包括巴西西部和北部、厄瓜多尔东部、秘鲁东部、哥伦比亚安第斯山脉以东、委内瑞拉北部、玻利维亚北部和圭亚那。
其他:已确认四个亚种:T. t. larensis、T. t. tao、T. t. kleei、T. t. septentrionalis。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灰䳍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