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颈秧鸡(英文名:Red-necked Crake,学名:Rallina tricolor),是鹤形目秧鸡科斑秧鸡属的鸟类。最显著的外部特征是头部、颈部和胸部呈红褐色,上体灰褐色,下体带有淡色条纹。分布于新几内亚、澳大利亚东北部及周边岛屿,以及南摩鹿加群岛和东小巽他群岛的某些地区。
外形特征:红颈秧鸡体型较大,长度约25厘米,翼展可达40厘米,体重约为200克。成鸟的头、颈及胸部为红褐色,喉部颜色较浅。上体为灰褐色,下体则是灰褐色带淡色条纹。下翼黑白相间的条纹,喙绿色,腿呈灰褐色。雌雄外观相似,幼鸟尚未描述。
鸣叫特征:红颈秧鸡会发出一系列加速的短促叫声和吱吱声,以及较慢的咔嗒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热带雨林和靠近永久湿地的茂密植被中。主要以两栖动物、水生无脊椎动物、甲壳类和软体动物为食。活动时间主要在黄昏和夜间,但在白天有时也能见到它们。在浅溪流床边、叶堆中或偶尔在低潮时的盐水边缘觅食,用脚和喙耙过叶堆,翻转小石头,探查水池、苔藓和杂物。
生长繁殖:在昆士兰,繁殖季节为11月至次年3月,高峰期在12月至2月。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繁殖发生在雨季早期的11月。一夫一妻制,有强烈的配偶纽带。巢是一个浅杯状,直径15至20厘米,由枯叶、树枝和藤蔓构成,位于地面以上0.6至2米的密集植被或灌木丛中,或树桩上。通常产卵5枚(3至7枚),每日一枚,孵化期为18至22天,由双亲共同承担。刚孵化的小鸟覆盖着黑色绒毛,拥有黑色喙,灰色至棕色(后变黑)的腿和脚。由双亲喂养,孵化后不久便离开巢穴,但仍可能返回数日以栖息,5周时仍受父母喂养,之后独立生活,完全羽化在4至6周时。4至5个月大时可能形成配偶。
区别辨识:与同域森林秧鸡相比,红颈秧鸡体型更大,上体和尾巴无斑点,深棕色,喙绿或黄色,腿橄榄色;下体暗棕色,有淡色细条纹,从模糊到几乎消失;翅膀上的白色条纹通常隐藏,除非鸟在半展开翅膀跑向掩护时显露出来。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在新几内亚和周边岛屿,塔亚努杜岛(库尔群岛)、阿鲁群岛、俾斯麦群岛,以及澳大利亚东北部(北昆士兰和东昆士兰)。在南摩鹿加群岛和东小巽他群岛零星分布,其状态尚不清楚。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红颈秧鸡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红颈秧鸡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