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麻鸭(英文名:Ruddy Shelduck,学名:Tadorna ferruginea),是雁形目鸭科麻鸭属的鸟类。又名: 黄鸭、黄凫、渎凫、红雁。分布广泛,繁殖于欧洲东南部至亚洲中部,非洲西北部及埃塞俄比亚,越冬于印度次大陆及东南亚部分地区。整体羽色鲜亮,橙栗色为主,雄鸟夏季有黑色领环。在中国,曾是丰富种群,但因过度狩猎与栖息地破坏,数量逐渐减少。
外形特征:赤麻鸭体长61-71厘米,体重雄鸟1200-1640克,雌鸟925-1500克,翼展121-145厘米。上翼在飞行时具有鲜明特征,白色覆羽与深色初级飞羽形成对比。雄鸟有狭窄的黑色颈圈,雌鸟略小,缺乏黑色颈圈,脸部更淡,上翼覆羽带有淡褐色。嘴灰黑色,腿脚和眼睛黑色。幼鸟羽色暗淡,上翼覆羽带灰色,头部灰,背部棕。
鸣叫特征:赤麻鸭鸣叫频繁,无论日夜,尤其是在受惊扰时,发出响亮的鼻音‘ang’、‘ah-onk’或‘chorr’,飞行时叫声较短,有时带有颤音。叫声有性别差异,雌鸟声音更响亮、更深沉、更粗糙,而雄鸟则有更多‘o’音质。
生活习性:赤麻鸭偏好盐碱性质的水域,包括盐湖、火山湖和水库,也出现在农业田地。它们在北非、埃塞俄比亚高原、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等地越冬。主要食草、植物嫩叶、种子、茎、谷物、稻米,以及昆虫、甲壳类、软体动物、小鱼和两栖动物。在陆地和水中觅食,冬季常形成大群。
生长繁殖:繁殖始于3月至4月,抵达冰冻地区解冻时。在中亚,筑巢地点多样,从地面洞穴到悬崖壁龛、树洞,甚至建筑中。每次产卵6-12枚,平均8-9枚,蛋壳光滑,呈乳白色,由雌鸟单独孵化约28-30天。雏鸟出生后55天左右离巢。
区别辨识:与灰头麻鸭相似,但头部和颈部颜色不同,雄鸟有黑色颈圈。雌鸟脸部较淡,上翼覆羽带有淡褐色。叫声也有性别差异。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中国,由于过度狩猎和栖息地破坏,种群数量减少,全球估计总种群数量为170,000至225,000只。
地理分布:繁殖区分布在欧洲南部至亚洲中部,非洲西北部和埃塞俄比亚。越冬区覆盖印度次大陆、东南亚部分地区、非洲北部和远东。在中国,主要在长江以南越冬,北方为迁徙和越冬地。
其他:赤麻鸭在部分欧洲国家已形成自我维持的野化种群。在中央和东部亚洲,因其神圣地位而受到保护,特别是在西藏、蒙古和印度。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赤麻鸭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