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灰歌百灵(英文名:Plateau Lark,学名:Corypha nigrescens),是雀形目百灵科Corypha属的鸟类。体型较大、羽色偏暗的草原百灵,具短羽冠、粗厚喙及显眼的栗红色翼斑。主要分布于坦桑尼亚高原、赞比亚东北部及马拉维北部的高山草地,留居不迁徙。鸣声短促简单,常为两声哨音“tree-tyou”。曾被归入棕颈歌百灵复合种,现依据遗传、形态及鸣声差异独立成种。
外形特征:体长16–20厘米;雄鸟体重40–55克,雌鸟33–49克。体型壮硕,尾相对较短,脚长且爪大。背部黑褐色,具深色轴纹;胸及两胁具粗黑纵纹,并带栗色晕染。翼上覆羽与飞羽栗红,形成闭合翼上显著的栗红色翼斑,飞行时尤为醒目。喙粗厚,略向下弯,适应食虫。指名亚种C. n. nigrescens体型最大,上体黑褐色且呈鳞片状斑,下体暗黄褐,胸斑呈粗大的黑色滴状纹;亚种C. n. nyikae色稍浅,下体斑纹范围较小。
鸣叫特征:鸣声为极短促的两音(偶有三音)哨声短语,长0.2–0.4秒,频率3–4千赫,间隔数秒重复;可突然切换成稍异短语。黎明即开始鸣唱,上午最活跃,日间偶闻。鸣唱时常自地面或稍高石块、土丘起跳30–40°仰首,起飞前垂直跃起约数分米至80厘米,并伴快速翼振发出7–12声“咔嗒”翼响。
生活习性:栖息于海拔1500–2500米的高山草地及开阔高原草原。留鸟,不迁徙。单独或成对在地面活动,跳跃或短距离低飞。以昆虫为主食,偶跃空捕食飞行昆虫。
生长繁殖:繁殖期赞比亚为8月至翌年3月。雄鸟以鸣唱宣示领域,自固定栖点连续鸣唱后短飞至新点继续。巢置于地面草丛间,资料缺乏。
区别辨识:与分布区内其他百灵相比,体型更大,喙更粗壮,翼上栗红斑明显。与垂耳歌百灵区别在体型、壮硕度及可竖起的短羽冠。指名亚种与nyikae亚种相比,前者色更深、斑更重、胸斑更粗。
保护现状:IUCN:NE(未评估)。但曾并入的棕颈歌百灵广布种被评估为无危(LC)。
地理分布:繁殖区:坦桑尼亚南部基图卢高原(指名亚种);赞比亚东北部、相邻坦桑尼亚西南部及马拉维北部高原(nyikae亚种)。非繁殖区:同繁殖区,全年留居。
其他:系统学上,曾被长期置于广义的棕颈歌百灵复合种及Mirafra属;综合遗传、形态、鸣声证据后,独立为Corypha属内的暗灰歌百灵。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暗灰歌百灵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暗灰歌百灵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