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黑喉咬鹃(英文名:Northern Black-throated Trogon,学名:Trogon tenellus),是咬鹃目咬鹃科美洲咬鹃属的鸟类。咬鹃科的鸟类,其分布范围从洪都拉斯东南部延伸至哥伦比亚西北部的低地森林。雄鸟拥有绿色蓝调的上部羽毛,雌鸟则呈棕色,两者均具有黄色腹部,淡蓝色眼环和黄色喙。曾被认为是黑喉咬鹃复合种的一部分。
外形特征:中美黑喉咬鹃体型中等,长度约为23.5至26厘米。雄鸟具有黑色面部,搭配淡蓝色眼环和暗金属绿色的头部,绿色的胸部以U形终止,被细白胸带隔开,下方是黄色的下胸部、腹部和尾下覆羽。尾巴下侧黑白相间,尾尖白色较大。雌鸟相似但头部和背部呈棕色,尾上覆羽红褐色。成年个体喙色淡黄,幼鸟喙色较暗。
鸣叫特征:典型的鸣唱由低沉、柔和的音符组成,通常两到三个音符一组,偶尔可达六个,表现为‘cow cow’或‘cow cow cow’的序列,音质丰富,带有哨音特质。
生活习性:中美黑喉咬鹃偏好湿润森林环境,常见于林下层或中层。它们的饮食主要包括水果和昆虫,有时会跟随中央美洲松鼠猴群,捕食猴子惊扰出的节肢动物。在巴拿马,该物种偏爱无花果树。
生长繁殖:繁殖信息未详述。
区别辨识:雄鸟与斑尾美洲咬鹃的区别在于头胸部颜色(更绿而非钴蓝色)、眼环颜色(淡蓝而非黄色)以及鸣声。雌鸟的棕色较为独特,不同于斑尾美洲咬鹃雌鸟的石板灰色。与其它咬鹃的辨识点包括腹下部的条纹图案和眼环颜色。
保护现状:IUCN状态未知。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美洲至南美洲的低地森林,范围从洪都拉斯东南部至哥伦比亚西北部。在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北部,仅见于海拔400米以下的湿润低地森林;在哥斯达黎加,亦可见于成熟次生林甚至可可种植园,海拔最高可达1370米;在巴拿马,最高海拔记录为850米。
其他:在哥斯达黎加的拉塞瓦生物站,随着次生林的成熟,该物种开始进入。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中美黑喉咬鹃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中美黑喉咬鹃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