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鹞(英文名:Pallid Harrier,学名:Circus macrourus),是鹰形目鹰科鹞属的鸟类。典型的草原鸟类,得名源自古希腊语,意为‘长尾的圆圈飞鸟’,暗示了它独特的飞行模式。雄鸟呈灰白相间,翼尖黑色,而雌鸟和幼鸟通常被称为‘环尾’,因腹部呈浅黄色,背部棕色,具白色上尾覆羽。在中国,分布于新疆、河北、长江下游的江西与江苏、西藏南部、广西及海南等地。
外形特征:成年草原鹞体型中等,长度约40-48厘米,翼展可达95-120厘米。雄鸟体重约315克,雌鸟略重,平均445克。雄鸟上部呈灰白色,下部白色,翼尖有明显的黑色。雌鸟和幼鸟的上部棕色,腹部为带有棕色条纹的浅黄色,头部有清晰的面部图案,这有助于与其他鹞类的鉴别。
鸣叫特征:草原鹞的叫声较为罕见,繁殖季节时会发出快速高亢的‘kiki-kiki-kik’声,类似于其他鹞类,但更独特。
生活习性:草原鹞主要栖息于开阔的草原、沼泽和荒地,冬季则迁徙至非洲、印度和东南亚。它们以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为主食,如田鼠、百灵鸟和鹨类,同时也捕食大型昆虫、蜥蜴和蛙类。狩猎时,它们低空飞行,接近地面,一旦发现猎物便迅速俯冲捕捉。
生长繁殖:繁殖期通常在春季,一般在4月至5月。巢建于地面,多选择草原凹陷干燥处。每窝产卵3-6枚,平均4-5枚,卵色白色,带淡红或褐色斑点,大小约为44.6×34.7毫米。雌鸟负责孵卵,期间进行换羽,雄鸟则在幼鸟开始飞行时换羽。育雏期大约持续35-45天。
区别辨识:雄性草原鹞以其灰白色的上体和黑色的翼尖为显著特征,易于识别。雌鸟和幼鸟与乌灰鹞相似,但其腹部颜色较浅,面部图案更为明显,有助于区分。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主要在欧亚大陆的东部至中部亚洲,包括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中国西北部。非繁殖区域覆盖非洲南部、印度、东南亚直至缅甸。在中国,分布于新疆、河北、长江下游的江西与江苏、西藏南部、广西及海南。
其他:近年来,由于草原的农业开发和荒漠化加剧,草原鹞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对其研究仍显不足,数量逐渐减少。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草原鹞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草原鹞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