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颈巧织雀

Red-cowled Widowbird Euplectes laticauda

红颈巧织雀(英文名:Red-cowled Widowbird,学名:Euplectes laticauda),是雀形目织雀科巧织雀属的鸟类。这种小型巧织雀以东非的草甸和灌木林地为家,以其长长的尾巴和鲜艳的红色领圈闻名,是东非草原上的独特风景。在繁殖季节展现出令人瞩目的性征,雄鸟具有醒目的黑色身躯,配上深红的领圈和冠羽,尾部长达20厘米,雌鸟和非繁殖季节的雄鸟则以暗色条纹的上体和淡色下体为主,胸部有淡褐色带纹,黄色的眼眉和脸庞,缺乏长尾。

外形特征:雄性红颈巧织雀在繁殖季节呈现为纯黑色,头部和颈部带有深红色的领圈和冠羽,尾羽长达20厘米,尾羽中央的羽毛向下弯曲。雌鸟和非繁殖季节的雄鸟上体呈暗色条纹,下体颜色较浅,胸部有一道淡褐色的带纹,眼眉和脸部为黄色,没有长长的尾羽。喙、虹膜和腿为棕色,嘴的上颌颜色较淡。雌鸟和未成年雄鸟的背部条纹为深棕色,翅膀边缘呈淡色,下体有一条明显的淡褐色带纹,腹部白色,尾下覆羽为白色中心带棕色。

生活习性:红颈巧织雀栖息于中高海拔的开阔草地、灌木丛、稀树草原和农田地带。它们可能会形成群体,通常与其他种子食鸟混群。在繁殖季节过后,它们会进行局部迁移。它们主要以种子为食,偶尔也会进食昆虫。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埃塞俄比亚为8月至10月,肯尼亚为4月至7月和12月至次年1月,坦桑尼亚(阿鲁沙国家公园)为1月至5月。红颈巧织雀实行一夫多妻制,雄鸟拥有两到三个配偶。雄鸟通过展示飞行吸引雌鸟,巢穴由雌鸟建造,位于地面不到1米处,由细长的草编织而成,形状近似椭圆。每窝产2-3枚蛋,偶尔可达4枚,蛋壳灰绿色,布满灰棕、灰褐和紫褐色斑点。孵化期为13-14天,仅由雌鸟承担。雏鸟由雌鸟单独喂养,约16天后离巢。

区别辨识:繁殖季节的雄性红颈巧织雀与其他种类的巧织雀相比,具有独特的红领圈和较短的尾羽。非繁殖季节的雄鸟和雌鸟可以通过缺乏红色翼斑、淡褐色胸部带纹(条纹较轻)以及黄色眼眉和脸部来识别。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红颈巧织雀分布于东非的苏丹、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至肯尼亚中部和坦桑尼亚北部。它们常见于中高海拔的草甸和灌木林地。

其他:红颈巧织雀曾被认为是红领巧织雀的同种,后因显著的羽毛差异和雄鸟繁殖期尾羽长度的不同而被区分为独立物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红颈巧织雀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红颈巧织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