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岛鹞

Malagasy Harrier Circus macrosceles

马岛鹞(英文名:Malagasy Harrier,学名:Circus macrosceles),是鹰形目鹰科鹞属的猛禽。栖息于马达加斯加和印度洋的科摩罗群岛,体型介于42至55厘米之间,雌鸟比雄鸟大13%左右。雄鸟背部呈黑色,头部灰暗带条纹,腹部和臀部白色,尾巴灰色伴以深色横纹,翅膀尖端黑色,次级飞羽灰色带深色斑点。雌鸟整体色调较雄鸟偏棕色。

外形特征:马岛鹞具有典型的鹞类特征,翼展宽广,尾部长而优雅,飞行时展现优美滑翔姿态。雄性马岛鹞的头部和胸部有黑色条纹,腹部纯白,背部黑色,翅膀前端黑色,次级飞羽灰色带深色条纹,尾巴灰色伴以狭窄的深色横纹,臀部白色。雌鸟颜色更深,上体棕色,头颈条纹,下体浅色带重棕色条纹,尾巴棕色伴以狭窄的深色横纹,臀部同样白色。两性均有黄色眼睛和蜡膜,喙黑色,腿和脚黄色。幼鸟外观类似成年雌鸟,但上体更暗,下体可能条纹更重;眼睛棕色,蜡膜和腿的颜色与成鸟相同。

鸣叫特征:在繁殖季节之外,马岛鹞大多保持沉默。雄鸟在空中求偶时会发出'koue'叫声;两性在保卫领地时发出'ouek'叫声,并在受到惊吓时发出'kekekeke'警报声;雌鸟在向雄鸟索食时会发出'kiou...kiou...kiou'叫声。

生活习性:马岛鹞广泛分布于各种开阔地带,包括沼泽、草原、灌木丛、稻田和森林边缘。它们在马达加斯加的高海拔(1100-1700米)湿地和草原上最为常见,也可见于低海拔环境。在科摩罗群岛,它们的栖息地更为多样,包括干燥地带和森林上空。它们在永久性湿地中定居,但在季节性湿地中游荡。季节性的气候变化、猎物减少和人类干扰可能导致其离开繁殖地。

生长繁殖:马岛鹞在马达加斯加的旱季(8月至10月)开始筑巢,而在科摩罗群岛则在10月。雄鸟负责巢的大部分构建工作,耗时约25至30天。巢由草和草本材料制成,建在沼泽地面上,距离水面24至81厘米。巢的尺寸为50至77厘米长×34至51厘米宽。通常产卵数为2或3枚,偶尔4枚,卵大小约为48.7毫米×37.5毫米,新鲜重量34.8至39克。孵化仅由雌鸟承担,持续32至34天。雏鸟出生时体重25至32克,约42至45天后离巢,大约70天后离开出生地。在八次完整监测的繁殖中,61%的卵成功孵化,50%的雏鸟成功离巢,75%的巢穴繁殖成功。

区别辨识:马岛鹞最易与黑鸢混淆,但其翅膀更长,尾巴更长、更窄且不分叉,臀部白色,下体淡色。与马达加斯加雀鹰等其他猛禽相比,其瘦长的鹞形体态十分独特。雄鸟和雌鸟的颜色有所不同,雌鸟更大,色调更深。

保护现状:IUCN:EN(濒危);CITES II。马岛鹞在马达加斯加广泛分布但并不普遍,且并非所有湿地都有其踪迹。2005年至2006年的调查覆盖了潜在栖息地的71%,仅发现80只个体。在科摩罗群岛,格兰德科摩罗、莫埃利和安乔安岛上的栖息地几乎被完全破坏,估计三个独立的亚群落中仅有不超过50只成熟个体存在。全球种群数量估计少于250只成熟鸟。由于种群数量极小且在下降,2016年被提升为濒危状态。主要威胁来自人为因素,包括原生湿地转化为稻田、不受控制的火灾摧毁巢穴以及人类的迫害。

地理分布:马岛鹞在马达加斯加西部和中部地区以及科摩罗群岛的格兰德科摩罗(Njazidja)、莫埃利(Mwali)和安乔安(Nzwani)岛屿有分布。在马达加斯加,它遍布全岛除南部外的沼泽和草地,尤其在西北部数量较多,海拔高度从海平面到1800米。在科摩罗群岛,它们更常见于干燥地带和森林区域,已知出现在四大主岛上,但最近没有在马约特岛(Maore)的记录。

其他:曾被认为是留尼汪鹞的亚种,但现在普遍认为是独立物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马岛鹞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马岛鹞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