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绣眼鸟

Sangkar White-eye Zosterops melanurus

印尼绣眼鸟(英文名:Sangkar White-eye,学名:Zosterops melanurus),是雀形目绣眼鸟科绣眼鸟属的鸟类。广泛分布于印尼的爪哇岛和巴厘岛森林环境中。在爪哇岛,通常栖息于海拔200至1600米的高度,但也可见于低地。这种鸟因其独特的外观和声音成为笼鸟贸易的目标。

外形特征:印尼绣眼鸟体长9.6至11厘米,体重5.6至11克。其头部前额和眼上区域呈黄绿色,有一条黑色眼线延伸至白色眼环的一半位置,眼环前方有一黑色斑点;冠部和背部为橄榄绿色,臀部更显黄色;飞羽和尾羽为黑褐色,边缘带有橄榄绿色;腹部全黄,尾下覆羽有时颜色更鲜艳;喙为深棕色至黑色,下颚基部蓝灰色;腿色为石板灰或铅色。雌雄外观相似。

鸣叫特征:叫声为明亮的下降音调“deee, deee”。歌声杂乱而高亢,使其成为笼鸟贸易中的热门目标。

生活习性:栖息于落叶林、常绿阔叶林、沼泽林、林缘、次生林、林地、农田、灌木丛、红树林(成熟和再生)、灌木林和果园、公园、花园、肉桂种植园;也出现在开阔的海滩林地,尤其是在油松(Casuarina)林中,以及各种海岸灌木。一般栖息高度为200至1600米,但在爪哇岛某些地方可在真正的低地发现。在苏门答腊岛,buxtoni亚种在内陆高地的原始和次生森林、山丘上的高大松树、村庄和城镇的种植园和花园中出现,海拔400至1400米。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为1月至10月(高峰在5月至6月),在爪哇岛常见一季繁殖两窝以上。筑巢主要由雌鸟完成,有时两性共同参与,大约需4至6天。巢为精致的薄壁小杯状,高度约5厘米,宽度6至7厘米,深度3厘米,由植物纤维、苔藓、动物毛发和细草编织而成,加固以蜘蛛网,有时仅用黄麻(Corchorus)绳。巢悬挂在几乎水平的分叉树枝上,或甚至位于枝梢的叶片柄上,通常不高。每窝产卵2至4枚,爪哇岛上几乎总是2枚,初始颜色为青绿色至浅蓝色,平均尺寸为15.2×11.4毫米;孵化由两性共同承担,周期为10至11天;幼鸟离巢期为10至11天;双亲共同照顾幼鸟,幼鸟完全依赖父母10至14天。

区别辨识:灰腹绣眼鸟相似,但印尼绣眼鸟具有暗眼和从眼睛到喙基部的显著暗纹,这有助于识别。两个亚种在外观上有明显差异:指名亚种melanurus全身下部均为黄色,而buxtoni亚种有灰色腹部。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爪哇岛和巴厘岛的森林地带,包括低地和丘陵地区。

其他:由于过度捕捉用于笼鸟贸易,印尼绣眼鸟在某些地区已变得罕见。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印尼绣眼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印尼绣眼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