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脸草雀(英文名:Yellow-faced Grassquit,学名:Tiaris olivaceus),是雀形目裸鼻雀科南美草雀属的唯一物种。体型小巧,分布于墨西哥东部至南美西北部以及大安的列斯群岛,常栖息于低地和山麓地带的半开放环境,如路边、牧场、杂草丛生的田野和低矮灌木丛。
外形特征:雄性黄脸草雀拥有醒目的黄色眉纹和喉部,与黑色的面部和胸部形成鲜明对比,背部、翅膀覆羽和尾巴呈橄榄绿色。雌鸟则总体上呈现较为暗淡的橄榄绿色,上面隐约可见雄鸟的面部图案特征,喙部灰白色,下颚角质色,双眼深色,双腿灰色。雄鸟成鸟的翼弯处有黄色斑点,腹部和两胁为灰绿橄榄色。雌鸟和幼鸟颜色更暗淡,主要为橄榄绿色,下巴有淡黄色斑块,腹部中央较白。
鸣叫特征:黄脸草雀发出微弱的嗡嗡颤音‘ttttt-tee’叫声,其歌声由一系列高音快速颤音组成,悠扬而含蓄,通常仅在近距离时才能听到。
生活习性:黄脸草雀主要栖息于海拔2,300米以下的低地和山麓地带,偏好半开放的环境,如牧场、杂草地和低矮灌木丛。它们以草籽为主食,也会食用其他种子、浆果和少量昆虫。黄脸草雀在觅食时会直接从花序上摘取食物,或在地面收集食物,偶尔会像新世界莺鸟一样在叶间捕猎动物猎物。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主要在夏季,但除2月至4月外,全年其他时间也可能筑巢。雄鸟在求偶期间边唱边振动翅膀,靠近雌鸟以便她能清晰听到歌声。雌鸟建造球状巢穴,由草和野草茎构成,内部铺垫草花序和纤维。巢穴通常位于离地不到30厘米的地方,有时在道路或河岸的杂草中。每窝产卵2至3枚,罕见4枚,仅由雌鸟单独孵化,孵化期约为12至14天。
区别辨识:雄性黄脸草雀的明显特征是黑色面部和胸部与黄色喉部和眉纹的强烈对比,雌鸟则颜色较为暗淡,主要为橄榄绿色,具有模糊的面部图案。喙部形状尖锥,与类似种的圆形喙部区别明显。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黄脸草雀广泛分布于北美、中美和南美的多个地区,包括大安的列斯群岛、墨西哥东部至南美西北部。
其他:黄脸草雀受益于森林砍伐,数量增加,分布范围扩大。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黄脸草雀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黄脸草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