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草鹀(英文名:Serra Finch,学名:Embernagra longicauda),是雀形目裸鼻雀科南美草鹀属的鸟类。特有于巴西东部。最显著的外部特征是头部青灰色,具白眼圈,背部和翅膀呈现均匀的草绿色,带有纹状体,喉部为黄白色,胸腹部呈浅灰色。分布于巴西东部的高地,包括巴伊亚州中部、米纳斯吉拉斯州中心和埃斯皮里图圣多州西南极端地区。
外形特征:体型中等,约21.5厘米长,拥有细长而尖锐的尾巴和短小的翅膀。头部灰暗,脸颊和眼线颜色更深,形成鲜明对比的苍白眉纹和环绕眼睛的白色新月形斑块。上体为平淡的绿灰色,上翼广泛边缘为草绿色,比背部看起来更明亮。尾羽呈暗褐色,边缘宽广的草绿色,中央羽毛呈绿色。喉咙白色,与灰色胸部和略带棕色的侧腹形成对比,腹部和臀部为污白色,通常下尾覆羽有温暖的黄色调。虹膜深色,喙从黄色到橙黄色,鼻孔黑色;腿灰色至肉橙色,脚常更橄榄色。雌雄相似,幼鸟面部和喉咙强烈泛黄,面部图案明显,黄色眉纹与较暗的顶冠和脸颊形成对比,眼睛上方和下方有突出的白色新月形斑块,上体棕色,全身有强烈的条纹,翅膀有暖棕色的冲洗,尾巴呈暗褐色,下体灰色,有黄色调,胸部有清晰的条纹,喙呈暗色。
鸣叫特征:鸣唱为响亮的‘tsi, tsoweee’,间隔4-5秒重复,叫声为嗡嗡的‘tziiup’。雄鸟和雌鸟会进行二重唱。
生活习性:栖息于巴西东部高地的干燥草原、campos草地、有零星棕榈树的草地和地面凤梨科植物中,海拔900-2100米。偏好湿润山谷附近的林地和灌木丛生的环境。在与共存的区域,倾向于出现在更干旱的部分和更高的海拔。全年在相同的领地内结对生活。
生长繁殖:繁殖信息有限,至少在10月至2月的雨季期间。巢为大型低杯状,置于距地面30-60厘米的灌木或灌木丛上,由草制成,内表面较薄,无衬垫或外部装饰。每窝产2枚蛋,尺寸约为25.3毫米x18.9毫米,蛋壳为清澈的粉红色,带有棕色和黑色斑点,集中在较大的一端。已记录为紫辉牛鹂的寄主。
区别辨识:与同属其他物种相比,南美草鹀具有更长的尾巴和更短的翅膀,以及独特的二色喙和白色眼环。幼鸟与成鸟在颜色上有明显的差异。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于巴西东部的高地,包括巴伊亚州中部、米纳斯吉拉斯州中心和埃斯皮里图圣多州西南极端地区。
其他:南美草鹀的分布范围相对较小且分散,可能在周围山脉比以前认为的更为广泛。由于农业扩张导致部分栖息地丧失,但另一方面,森林砍伐可能为这种物种创造了额外的适宜栖息地。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南美草鹀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南美草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