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黄雀鹀

Grassland Yellow Finch Sicalis luteola

草原黄雀鹀(英文名:Grassland Yellow Finch,学名:Sicalis luteola),是雀形目裸鼻雀科黄雀鹀属的小型鸣禽。其最显著的外部特征是明亮的黄色下体和橄榄黄色上体,头部带有暗色条纹,眼周环绕黄色。分布于中美洲至南美洲热带地区,包括哥伦比亚、圭亚那、巴西等地,部分种群在阿根廷和乌拉圭繁殖后迁往玻利维亚和巴西南部过冬。

外形特征:体长约9.8-12.5厘米,体重约14.6-17.9克。雄鸟具橄榄色冠部带深色条纹,灰色橄榄色脸部,明显黄色眼环,黄色眉纹,颈部侧边黄色,背部橄榄褐色带重深色条纹,臀部橄榄黄色,翅膀和尾巴褐色带淡褐色边缘;喉咙和颊区鲜黄色,下体黄色,胸侧和上腹部泛橄榄色,腹部略带黄色。雌鸟相似,但整体较暗,上体淡棕色带深色条纹,下体淡黄色,有深色颊纹,头部侧面和身体侧面强烈泛橄榄色,喉咙和胸部有时呈米色。幼鸟似雌鸟,但上体羽毛边缘呈淡黄色,颊纹更强,胸部有细条纹,腹部更暗黄色。

鸣叫特征:歌曲由栖息处或飞行中发出,类似金丝雀的一系列颤音,每段颤音频率略有不同,节奏各异,持续时间3秒到超过10秒;飞行中的歌声比停栖时长,当雌鸟在场时,歌声升高,结尾的颤音更像电子嗡嗡声。在苏里南,歌声节奏更慢,不似连续颤音。飞行时发出爆炸性的双音节'pit-tchew!'叫声;在巴拿马也发出嘟噜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草地和农业区,偏好高于1米的高草环境。在巴拿马,发现于沙地上的灌木和低树的草原。在智利、阿根廷和乌拉圭,常见于城镇或村庄内的空地上,只要存在高于大约1米的草和其他植被。海拔分布从海平面至2500米,在安第斯山脉部分可达3300米。以种子为主食,可能也吃节肢动物。主要在地上觅食,通过飞向草籽头并着陆其上,使茎弯曲向下,然后在支撑于地面时取出种子。单独、成对或小群体活动,有时会形成较大群。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从2月至6月,但在北部范围内全年可能繁殖。雄鸟在6月的巴拿马和哥伦比亚高地处于繁殖状态。在南部(luteiventris种群)从8/9月至2月繁殖,一季最多三窝。巢为编织的草杯,放置于地面;在南部,巢为半球形,由干草构成,内部铺有羽毛、毛发或软草,置于浓密的草丛或其他植被中。北部范围内的窝卵数为2-3枚;南部倾向于3-5枚,白色带淡蓝色斑点,斑点集中在宽端。在巴西南部的一项研究中,窝卵数为4枚(n=7巢),孵化期11-13天,育雏期11-13天,47%的巢成功孵化幼鸟(n=17);仅雌鸟筑巢、孵卵和喂养雏鸟。

区别辨识:与同属物种相比,草原黄雀鹀的黄色下体和橄榄黄色上体较为独特,尤其是在中美洲和北美洲没有特别相似的物种。在南美洲,可通过其较短的圆形喙、黄色面部标记和橄榄黄色臀部来区分。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广泛分布,从哥伦比亚南部至东部的圭亚斯和巴西中部,以及秘鲁和厄瓜多尔的部分地区。在阿根廷和乌拉圭繁殖的种群迁往玻利维亚和巴西南部过冬。在墨西哥和中美洲也有孤立的种群。在特立尼达岛被发现,可能来自邻近的委内瑞拉。在巴巴多斯自1960年以来肯定存在,也可能更早。

其他:在西印度群岛,指名种群于1900年左右引入巴巴多斯,随后扩散至小安的列斯群岛的其他岛屿,现在在安提瓜、瓜德罗普、马提尼克、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巴巴多斯等地较为罕见且分布局部化。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草原黄雀鹀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草原黄雀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