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黄雀鹀(英文名:Stripe-tailed Yellow Finch,学名:Sicalis citrina),是雀形目裸鼻雀科黄雀鹀属的鸟类。体长约11厘米、体重约10.7–12.9克的小型雀鹀,因其尾下覆羽具白色斑块而得名,但该特征常难以观察。雄鸟通体亮黄,头顶及胸部带橄榄色晕染,背部具暗色细纹;雌鸟上体黄褐、下体淡黄并具粗重纵纹。该种分布于安第斯山脉以东的南美高地,核心区域为巴西境内的塞拉多生物群落,也见于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秘鲁、玻利维亚及阿根廷北部。
外形特征:体型矮胖紧凑,头显方,嘴短而厚。雄鸟指名亚种头部几乎纯色黄,带橄榄晕染;上体橄榄黄,具深色细纹,腰无纹;上翼褐灰,覆羽及飞羽具黄缘;尾羽暗褐,最外侧两对尾羽内翈端半白色;下体全黄微泛橄榄;虹膜暗褐;嘴蓝灰,上嘴脊色深;脚粉至暗粉色。雌鸟上体褐色,面部暗而无纹,仅眼周淡色;冠至腰具细纵纹;下体淡黄,胸胁具褐色纵纹;翼褐色,覆羽及飞羽羽缘淡但非亮黄;尾具与雄鸟相似的白色但较小;嘴暗色,脚淡粉色。幼鸟似雌鸟而更褐、斑纹更重,面部亦具纵纹;未成年鸟斑纹更粗密。亚种browni体型略小,尾更短,嘴更细,耳羽稍绿,下体黄色更纯;occidentalis似指名亚种,但下体黄色更亮,胸部具细而清晰的纵纹。
鸣叫特征:雄鸟鸣声多由栖枝或空中展示时发出,先为连串急促音,末段转为颤音,音乐感强,如“weet-twu, chu’u’u’u’u’u’u’u’u”或“wit-tr-tr-tr-tr-t-t-t-t-t-t”。巴西指名亚种鸣唱更复杂,如“weeta-weeta twi-chuu twi-chuu twi-chuu”,似金翅雀。叫声为简单“chup”。
生活习性:栖于各类开阔草地及草原,包括哥伦比亚高原草地、沼泽边缘草地、玻利维亚“坎波塞拉多”、岩砾稀疏植被区,以及阿根廷北部海拔约1400米的林间草甸。分布海拔400–2800米,偶至3700米。可能具一定游荡性。食物以种子为主,繁殖季兼食节肢动物;偏好结籽草类,可攀草茎取籽,亦于地面啄食;成对或小群觅食。
生长繁殖:巴西东部繁殖始于雨季(12–5月),高峰1–3月;北哥伦比亚6–8月有繁殖记录;秘鲁6月具繁殖状态个体;阿根廷北部12月底雄鸟进行空中展示。雄鸟空中展示时升至6米同时鸣唱。巢为开放杯状,置于小灌木、蕨类或密草丛,距地平均30厘米。巴西资料:每窝2–3枚卵,淡青绿带褐斑,斑点多集中于钝端;孵化期12天,育雏期13天。
区别辨识:与同域分布的草原黄雀鹀相比,雄鸟面部纯色橄榄、前额柠黄而非具纹,雌鸟下体黄色具纵纹而非纯色。尾下白色斑块虽为特征,但常难见。亚种间差异细微:browni体型最小,尾短嘴细,耳羽稍绿,下体黄色更纯;occidentalis下体更亮黄,胸部纵纹细而清晰。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哥伦比亚西部的圣玛尔塔、安蒂奥基亚、考卡、桑坦德、北桑坦德、昆迪纳马卡;委内瑞拉西部的佩里哈山脉、海岸山脉、特鲁希略、杜伊达山及玻利瓦尔、亚马孙州的特普伊山地,并延伸至圭亚那、苏里南及巴西北部的特普伊地区(局部东至阿马帕)。巴西东部(南帕拉、戈亚斯、皮奥伊向南至马托格罗索东、巴拉那)。秘鲁东南(普诺)及阿根廷西北(萨尔塔、图库曼、拉里奥哈东)。
其他:亚种分化微弱,有人主张视为单型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柠黄雀鹀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柠黄雀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