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喉歌鹀

Grey-throated Warbling Finch Microspingus cabanisi

灰喉歌鹀(英文名:Grey-throated Warbling Finch,学名:Microspingus cabanisi),是雀形目裸鼻雀科 Microspingus 属的鸟类。分布于南美洲东南部,包括巴西东南部、巴拉圭东部、阿根廷东北部以及乌拉圭。其显著特征为锈色侧腹与白色腹部形成鲜明对比。

外形特征:中等体型,长约15厘米,重18至21克。雄鸟头部灰色,顶冠深灰,眉纹灰白狭窄,脸颊淡灰,髭纹灰白至白。颈侧至背部呈灰色至棕色,肩背至尾上覆羽转为赤褐色。尾羽黑色带棕缘,最外侧尾羽近半为白色,相邻羽毛三分之一为白色。翼上暗灰,肩部淡灰,大覆羽具淡边及白尖,次级飞羽强烈白缘。喉部淡灰至白色,胸灰,侧腹赤褐色,腹中央白色。雌鸟较雄鸟色彩饱和度低,更暗淡。幼鸟具黄色眉纹,喉部泛黄。

鸣叫特征:连续重复尖锐的‘tcheew twip-chip chew’声,音调高且带有嘶嘶声,比的叫声变化更多样,不单调。

生活习性:栖息于河流沿岸森林、林缘及湿润森林边缘,开放林地,海拔从海平面至500米。通常离地面2米内觅食,偶尔落地。独自或成对觅食,非繁殖季节小群活动。以昆虫和种子为食。

生长繁殖:繁殖季为10月至12月。巢为杯状,由植物纤维构成,每窝产3枚蓝绿色带黑色斑点的蛋。常被光背拟椋鸟寄生。

区别辨识:红腰歌鹀相比,叫声更为多样,不那么单调,且鼻音更明显。灰喉歌鹀的体色较深,喉部颜色更为灰白,腹部则没有那么显眼的黄色,尾部更多白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南美东南部,具体包括巴西东南部(南圣保罗至南里奥格兰德州)、巴拉圭东部、阿根廷东北部(米西奥内斯省和科连特斯省至布宜诺斯艾利斯省东北部)和乌拉圭。

其他:曾被视为与红腰歌鹀同种,2009年SACC确认有足够的证据将其分为两个物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灰喉歌鹀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灰喉歌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