锈眉歌鹀(英文名:Rusty-browed Warbling Finch,学名:Microspingus erythrophrys),是雀形目裸鼻雀科 Microspingus 属的鸟类。小型的歌鹀,主要分布于阿根廷西北部和玻利维亚安第斯山脉南部。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拥有深红色的眉纹。
外形特征:锈眉歌鹀体长约13.5至14厘米,体重13.2至15克。雄鸟成鸟头部蓝灰色,具有长长的深红色眉纹;背部灰棕色,尾巴棕色,尾羽外侧白色;上翼棕色,外侧主翼羽带有白色边缘,形成折翼时的白色斑点,大主翼覆羽外缘白色;喉咙和胸部暗红色,两胁和腹部较淡,肛周肉桂色;虹膜深褐色;喙蓝灰色,嘴峰黑色;腿呈暗灰色。雌鸟略显苍白,上身更偏棕灰色而非蓝灰色。幼鸟比成鸟更淡且色彩较暗淡,下身浅肉桂色,翅膀上的白色被替换为淡黄色。
鸣叫特征:鸣唱旋律优美,由三到四个元素组成,连续重复,声音如“chwit cheet swee, chwit cheet swee...”或“swee ti-tip swee cha, swee ti-tip swee cha...”。叫声尖锐,有时因兴奋而重复。
生活习性:栖息于半湿润的高山森林,活跃于林间,以昆虫和果实为食,具体生活方式和行为特征尚需进一步研究。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为11月至1月(在图库曼省)。巢呈半球形,由苔藓和蕨类纤维构成。每窝产3枚卵,卵壳蓝白色,带有棕色和黑褐色斑点,尤其在宽端较为集中。
区别辨识:与科山歌鹀和图库曼歌鹀相比,锈眉歌鹀体型较小,尾巴和翅膀上有白色,背部颜色更偏向棕色,整体的灰红配色不那么浓烈。
保护现状:IUCN状态未知,需关注其保护状况。
地理分布:分布于南美洲西南部,主要在阿根廷西北部和玻利维亚安第斯山脉南部。
其他:锈眉歌鹀的系统发育历史和生态角色仍在研究中。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锈眉歌鹀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锈眉歌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