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翅迪卡雀

Glacier Finch Idiopsar speculifer

白翅迪卡雀(英文名:Glacier Finch,学名:Idiopsar speculifer),是雀形目裸鼻雀科短尾雀鹀属的鸟类。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秘鲁、玻利维亚、智利北部以及阿根廷西北部。这种鸟以高海拔的安第斯山脉的水草地为栖息地,尤其偏爱潮湿的沼泽地带。能在高海拔冰川上筑巢的少数鸟类之一,因此得名冰川鸟。巢穴结构庞大,呈杯状,由草、树枝和羽毛构建,重可达半磅,直接置于冰面上。每年四月至五月产卵,六月或七月幼鸟离巢。

外形特征:白翅迪卡雀体型丰满,颈部不明显,羽毛整体呈现蓝灰色,腹部和喉部为白色,眼下方有一明显的白色新月形斑纹。飞行时,其黑色翼尖上的白色斑点尤为显眼。成年鸟性别相似,头部黑色,眼周红色,翅膀暗灰色,外侧翼基部白色形成独特的翼斑。幼鸟与成鸟相似,但嘴裂黄色。

鸣叫特征:白翅迪卡雀最常发出的叫声是一种刺耳的啾啾声,可能作为一种接触叫声。然而,它的声音库和可能存在的歌曲尚未被充分记录,值得进一步研究。

生活习性:白翅迪卡雀通常成对或小群体活动,偏好高海拔的安第斯山脉湿草地,尤其是水草地。它们在地面上缓慢移动寻找食物,遇到危险时会飞起。黄昏时,它们会在冰川边缘聚集,准备在冰洞或裂缝中过夜,这种行为全年发生,即使在繁殖季节也不例外。

生长繁殖:白翅迪卡雀的繁殖期在四月至五月,巢建在冰川上的裂缝或垂直裂缝深处,每次产卵两到三枚。巢穴由草和枝条构成,重量约为半磅。双亲共同承担喂养雏鸟的任务,双方几乎同时到达巢穴,喂食后带走粪便袋。由于冰川提供的独特环境,巢穴能够保护雏鸟免受恶劣天气和捕食者的侵扰。

区别辨识:白喉岭雀鹀相比,白翅迪卡雀的翼尖白色斑点更为显著,眼下方的新月形斑纹更大。此外,白翅迪卡雀的体型较大,喙较短且前部较重。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白翅迪卡雀主要分布在秘鲁、玻利维亚西部、智利北部以及阿根廷西北部,生活在安第斯山脉的高海拔地区,从3950米至5500米以上。

其他:白翅迪卡雀对冰川有高度依赖,其长期生存能力可能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因为冰川的消失将影响其繁殖和栖息地。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白翅迪卡雀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白翅迪卡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