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灰雀鹀

Slaty Finch Haplospiza rustica

蓝灰雀鹀(英文名:Slaty Finch,学名:Haplospiza rustica),是雀形目裸鼻雀科纯灰雀鹀属的鸟类。广泛分布在中美洲至南美洲的特普伊山脉和玻利维亚中部。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全身均匀的铅灰色调,尤其是雄鸟个体,而雌鸟则呈现较淡的灰褐色。

外形特征:蓝灰雀鹀体长约12.5厘米,平均体重约15.5克。拥有细长的喙,尖锐且相对较长,翅膀亦长而呈圆状。雄性蓝灰雀鹀的羽毛颜色统一为铅灰色,腹部和臀部色调较浅;上翅黑色带灰色边缘,尾巴黑色同样有灰色边缘。雌鸟个体则为暗褐色,羽翼和尾巴为深色,带有棕色边缘,下方羽毛为偏白色带有黄色调,胸部有橄榄色条纹。喙色暗淡,身体更为厚实。

鸣叫特征:蓝灰雀鹀发出的鸣叫声为高音节的口吃式歌声。

生活习性:这种鸟类主要栖息于高海拔湿润森林边缘,特别是有Chusquea竹子生长的地带。它们也会在邻近的开阔草地觅食。在竹子开花结籽时会形成局部的集中群体,通常单独或成对出现。蓝灰雀鹀主要以竹子种子为食,有时也会在森林边缘的开阔地带寻找草籽。非繁殖季节时,它们会组成最多20只的小型群落。

生长繁殖:关于蓝灰雀鹀的繁殖习性知之甚少。繁殖期完全依赖于竹子的结籽情况,时间上似乎随机。已知在哥斯达黎加四月和厄瓜多尔九月有繁殖记录。巢呈球形,侧面有入口,在哥斯达黎加发现的巢较为封闭,而在厄瓜多尔的巢顶部更为开放。一巢位于地面1.5米高的蕨类植物覆盖的土堤旁,含有3到4枚无斑点的白色蛋。

区别辨识:蓝灰雀鹀与相似物种纯灰雀鹀的主要区别在于明显更长的喙,以及一些次要的羽毛差异。雌鸟与蓝黑草鹀的雌鸟区别在于体型更大,喙更长且形状更三角,身体更为粗壮。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尽管在整个分布区内一般被认为是罕见到不常见的,但在竹子大规模结籽的地方,蓝灰雀鹀可以达到局部常见。由于其迁徙行为和对高山环境的偏好,评估其种群数量非常困难,尤其是在山地森林被砍伐的情况下。由于其生态需求的特殊性,即使是在局部和零星的生境损失下,这种鸟类也可能遭受种群数量下降。

地理分布:蓝灰雀鹀主要分布在中美洲南部至南美洲的特普伊山脉和玻利维亚中部,海拔高度从1200米至3000米(墨西哥和中美洲),1500米至3500米(安第斯山脉)。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蓝灰雀鹀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蓝灰雀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