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雀鹀

Blue Finch Rhopospina caerulescens

蓝雀鹀(英文名:Blue Finch,学名:Rhopospina caerulescens),是雀形目裸鼻雀科 Rhopospina 属的小型鸟类。雄鸟拥有醒目的靛蓝色羽毛和黄色喙,雌鸟则呈淡褐色,下方有重条纹,喙色略带黄色。分布于南美洲中南部,主要在巴西和玻利维亚东北部的干燥草原和灌木丛生地带。

外形特征:蓝雀鹀体型纤细,约12.5厘米长,体重约13克。雄性蓝雀鹀通体呈现亮丽的靛蓝色,头部颜色更接近黑色,翅膀和尾巴边缘为深蓝色,翼羽中心宽阔部分为黑色。刚换羽时,背部羽毛尖端为赤褐色,但在繁殖季节会逐渐磨损。雌鸟上半身呈温暖的棕色,背部有细条纹,臀部和尾上覆羽灰白色;翅膀和尾巴为暗灰色,飞羽边缘为暖棕色,上翼覆羽也为暖棕色,形成狭窄且定义模糊的翼斑;腹部为浅黄白色,喉咙、胸部和侧翼有细暗条纹,尾下覆羽条纹更重。喙和腿的颜色与雄鸟相似,但喙色较暗,顶部和尖端呈暗色。幼鸟似雌鸟,但颜色更深,胸腹部条纹更粗更密。

鸣叫特征:蓝雀鹀发出嘶嘶声的三音节歌声,重复“swee-sweeet-zhweew”,雄鸟在靠近巢穴时会发出颤音。

生活习性:蓝雀鹀栖息于开阔的草原和灌木丛生地带,尤其偏爱岩石草地环境,其间杂有灌木和矮树。它们通常在这些环境中单个或成对出现,而非繁殖季节可能会形成小规模觅食群。食物主要包括昆虫和种子,已知它们会捕食蛾类幼虫、甲虫、蚂蚁、蜘蛛、毛虫、竹节虫和蚱蜢。觅食活动主要在地面进行。

生长繁殖:关于繁殖的信息非常有限。蓝雀鹀的雄鸟在旱季末和雨季开始时开始歌唱,暗示其繁殖活动主要或严格在雨季初期进行。巢穴由干草制成,位于地面附近,曾发现巢穴建在canellas-de-ema植物(Vellozia squamata)中,另一巢则建在草地上方。每窝产2-3枚卵,卵壳白色,散布着少量棕色和锈色斑点,近宽端处斑点较为密集。孵化期为14天,雄鸟协助雌鸟喂养雏鸟,每小时大约喂养两次,但巢中雏鸟的存活时间尚不清楚。

区别辨识:蓝雀鹀最显著的识别特征是雄鸟的明亮蓝色羽毛和黄色喙,而雌鸟和幼鸟的棕褐色外观和喙的黄色调使其在同类中得以区分。在野外,通过其特有的鸣唱和活动区域也可以辅助辨认。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巴西的中北部和东部,以及玻利维亚的东北部,包括巴西的马托格罗索州南部、帕拉州东南部、马拉尼昂州东部和里奥格兰德州东北部,向南延伸至戈亚斯州、皮奥伊州、巴伊亚州西部和米纳斯吉拉斯州西部和中部,以及玻利维亚的贝尼东部和圣克鲁斯东南部,可能还包括丘基萨卡。

其他:蓝雀鹀由于栖息地丧失而面临威胁,特别是在巴西,其栖息地被大量转化为农业用地,尤其是桉树种植园、大豆和其他出口作物的种植,以及牧场。在玻利维亚东部,其种群似乎状况较好,面临的压力较小。蓝雀鹀出现在巴西的多个保护区,包括Chapada dos Guimarães、Chapada dos Veadeiros、Serra do Cipó和Serra da Canastra国家公园,以及玻利维亚的Noel Kempff Mercado国家公园。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蓝雀鹀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蓝雀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