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色彩鹀(英文名:Varied Bunting,学名:Passerina versicolor),是雀形目美洲雀科彩鹀属的鸟类。拥有引人注目的雄鸟羽毛的物种。分布于北美南部至中美洲,包括美国西南部至危地马拉,偏好干燥灌木丛生的环境,如河岸边缘、沙漠冲沟等。其显著特征为雄鸟的红颈、蓝额、紫颊以及眼后的红色弧线,整体呈现紫色,而雌鸟和幼鸟则为浅棕色,腹部灰白,无条纹或标记,上喙略弯。
外形特征:雄性杂色彩鹀在近距离观察时展现出独特的颜色模式,头部以红色为主,颈部和喉部鲜红,额头明亮蓝色,脸颊呈紫罗兰色,眼后有红色弧线,身体大部分为深紫色,臀部和背部蓝色。雌鸟和幼鸟外观较为朴素,呈温暖的中棕色,缺乏明显的标记,翅膀和腹部更平滑,喙的顶部呈曲线状。雄鸟的第一次成熟羽衣通常类似于雌鸟,仅凭颜色难以区分。
鸣叫特征:杂色彩鹀的鸣唱为低沉、粗糙的颤音,这是寻找它们的最佳方式。
生活习性:杂色彩鹀偏爱灌木丛生的环境,尤其是有陡峭斜坡的地带,如河岸区域和沙漠冲沟。它们一般分布稀少,依赖雨水生存,夏季降雨延迟时,筑巢可能推迟至八月开始。食物主要包括昆虫、果实和种子。
生长繁殖:杂色彩鹀的繁殖受雨水影响,若夏季雨季推迟,筑巢可能延至八月。雌鸟在荆棘灌木的外枝上用草和蜘蛛网编织开放式的杯状巢,靠近水源。每窝产2至5枚淡蓝白色到淡蓝绿色的蛋,孵化期约14天,雏鸟10天后长满羽毛,几天后即可离巢。
区别辨识:雄性杂色彩鹀与雌鸟和幼鸟在羽毛颜色上有明显区别,雌鸟和幼鸟的羽毛更接近浅棕色,缺乏鲜艳的颜色和标记,与靛蓝彩鹀的雌鸟相似,但后者胸部有条纹。亚成年雄鸟外观与雌鸟类似,无法仅凭颜色区分。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杂色彩鹀分布于美国西南部至危地马拉,包括德克萨斯州、新墨西哥州、亚利桑那州南部,墨西哥全境,巴哈加州南部半岛,以及墨西哥的恰帕斯州和危地马拉东南部。
其他:杂色彩鹀的繁殖季节和歌唱活动受到降雨量的影响,蛋的颜色在不同群体中存在多态性,这是一种在鸣禽中罕见的现象。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杂色彩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