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黑彩鹀

Blue-black Grosbeak Cyanoloxia cyanoides

蓝黑彩鹀(英文名:Blue-black Grosbeak,学名:Cyanoloxia cyanoides),是雀形目美洲雀科蓝大彩鹀属的鸟类。广泛分布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热带低地森林中,主要活动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区。与极其相似的青彩鹀在地理上几乎没有重叠。蓝黑彩鹀的雄鸟全身深蓝黑色,而雌鸟则是深巧克力棕色。

外形特征:蓝黑彩鹀是一种体型较壮的鸟,具有厚重的喙。雄鸟整体呈深蓝黑色,额头、眼眉和肩部有较亮的蓝色斑块。雌鸟通体为深棕色。两性均有宽大的尾巴,雌雄差异明显。雄鸟的下腹部和尾下覆羽更偏黑色,雌鸟的下体则为红褐色,胸部和侧翼颜色最深。幼鸟类似雌鸟,或稍暗,下体有暗色条纹,喉咙较浅,带肉桂色调。

鸣叫特征:蓝黑彩鹀发出尖锐的吱吱声,通常重复两次,较为独特。

生活习性:蓝黑彩鹀主要栖息于湿润的常绿森林和边缘地带,常见于茂密植被中的低层到中层。它们通常成对出现,偏好在密集的森林下层活动,因此听到它们的声音比看到它们更为常见。以种子、果实和昆虫为食,会先压碎种子再食用。

生长繁殖:蓝黑彩鹀在春季和夏季繁殖,筑杯状巢,每窝产卵2枚。不同地区的繁殖高峰期略有差异。

区别辨识:亚马孙彩鹀相似,但蓝黑彩鹀更暗,羽毛一般为深蓝色带黑色调。雌性蓝黑彩鹀通常比亚马孙彩鹀雌鸟更亮,更偏向赤褐色。两者在叫声和歌曲上也有区别。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蓝黑彩鹀分布于中美洲的墨西哥东南部至南美洲的委内瑞拉西北部和秘鲁西北部,主要在森林覆盖良好的低地。在中美洲,两个亚种C.c. caerulescens和C.c. concreta共存,而在南美洲北部,则主要是C.c. cyanoides。

其他:2018年,蓝黑彩鹀东部低地种群被划分为独立物种——亚马孙彩鹀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蓝黑彩鹀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